新聞

川普百日新政1》川普關稅重擊東協!清潔能源供應鏈掀洗牌,中國將扮演救星?

EN

美國總統川普簽署行政命令,宣稱要振興美國乾淨的煤炭產業。(圖片來源:川普社群平台)

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白宮,4月30日迎來就職百日,期間他已簽署逾百項行政命令,強勢推翻前朝政策,更大動作拋出「關稅核彈」,掀起全球貿易震盪。川普消極應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市場也醞釀一股反ESG浪潮。《RECCESSARY》推出「川普百日新政」系列專題報導,盤點關稅衝擊、氣候政策與企業對策建議,深度解析川普執政下對再生能源產業衝擊與因應。

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造成全球市場恐慌,清潔能源產業也不例外,由於供應鏈短時間內難以調整,預料將對當地電池、電動車、太陽能影響最大,而正處於能源轉型浪尖上的東協國家,對美出口貿易大受影響,企業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美國清潔能源受創深,化石燃料成本也上升

《時代雜誌》(Time)指出,美國許多清潔能源產業的零組件都依賴進口,例如電動車生產需要的關鍵礦物、晶片等,都將受到「對等關稅」影響而推高價格。

根據美國能源資訊管理局(EIA)預測,2025年公用事業規模儲能需求將增加18.2GW(百萬瓩),使整體規模再創新高,然而美國多數鋰電池都來自中國,因此可以預料關稅將持續墊高美國企業的成本。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副教授、淨零工業政策實驗室(Net Zero Industrial Policy Lab)聯合主任艾倫(Bentley Allan)認為,如果美國想建立完整的電池或太陽能供應鏈,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累績經驗及專業知識,如今提高關稅已經把大家嚇壞,最後結果恐怕適得其反。

此外,川普也針對進口到美國的鋼鐵、鋁課徵25%關稅,以保護國內產業,勢必造成美國化石燃料成本的上升。

例如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都從加拿大進口能源,還有原油開採、運輸、加工過程會用到的鋼鐵、鋁材料,也都受到關稅影響導致成本增加。

麻省理工學院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MIT 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副主任梅林(Michael Mehling)直言,關稅引發的通膨效應不光是進口成本的增加,還得思考它的外溢效應。

關稅重擊東南亞市場,供應鏈恐大洗牌

川普以降低貿易逆差、促進製造業回流為由,對全球大多數國家課徵對等關稅,其中東協國家稅率落在10%至49%之間,屬於重災區之一,儘管後來針對中國以外的國家暫緩實施,只保留原本10%的基準關稅,但無法排除90天寬限期過後,東協企業仍得面對高額關稅的可能性。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統計,美國是亞洲國家清潔能源出口重要市場,其中在泰國、柬埔寨的出口比重都超過9%,與南韓位居前3名,而第4名及第6名分別是馬來西亞、越南,凸顯東協國家在該產業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如果相關產品都被課徵「對等關稅」,勢必對出口貿易造成嚴重衝擊。

如果進一步細分產業,已經陷入「洗產地」泥沼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恐怕受創最深。

美國商務部在4月21日公布柬埔寨、馬來西亞、越南、泰國共4個太陽能電池產品出口國的「雙反」(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最終裁決,將針對單一企業祭出最高達到3521.14%的高額關稅,增幅普遍比外界預期的高,代表美國企業提起申訴的法律顧問布萊特比爾(Tim Brightbill)不諱言,稅率上調的幅度幾乎是前所未見。

延伸閱讀》防堵中國洗產地!美國對東南亞光電祭出高關稅,柬埔寨最高課逾3500%重稅

關稅的層層疊加,導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設廠的加拿大太陽能模組製造商Heliene成本大增,執行長波許塔羅克(Martin Pochtaruk)指出,如果川普真的實施「對等關稅」,該公司從寮國進口的太陽能電池成本,每個月將增加300-400萬美元(約新台幣9,600萬至1.2億元)。

為降低成本,波許塔羅克正在考慮擴大印度的進口額。由於印度被加徵關稅的稅率低於東南亞國家,被認為有機會竄出頭,尤其印度政府近期才敲定一項龐大計畫案,預計以補貼的方式發展目前較薄弱光電產業,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約新台幣320億元)。

除了印度,台灣再生能源顧問公司英富霖(InfoLink)分析,從稅率及供給量能來看,印尼產品最具競爭優勢,而BNEF東南亞分析師柯薩施(Felix Kosasih)甚至認為,對等關稅可能促使製造商徹底離開東南亞,轉向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地區,如中東。

延伸閱讀》川普對等關稅》東南亞貢獻美國逾8成光電設備,印度、中東成替代選項

而不光是太陽能產業,美國也從泰國及馬來西亞進口電動車電池產品,因此關稅調整可能改變供應鏈布局,製造商一方面得適應新市場及競爭者,還得面對獲利下降的風險。

普華永道新加坡(PwC Singapore)永續及氣候變遷業務主管方玉琳(Fang Eu-Lin)表示,美國是這些出口產品的重要買家,東協市場可能需要一些時間才能有效阻擋關稅造成的短期衝擊。

東南亞將靠攏中國,加速低碳轉型腳步

然而,東協國家能源轉型勢在必行。長期投入氣候領域的資深記者拉瑟斐(Kamyar Razavi)認為,中國的太陽能板產能是全球加總的兩倍,因此東南亞國家應把握機會,善用中國的優勢帶領低碳轉型,填補美國退群所留下的減碳缺口。

新加坡華僑銀行(OCBC)ESG分析師Ong Shu Yi也有類似的想法,他進一步指出,美國的貿易限制,可能促使中國出口轉向馬來西亞、泰國等再生能源零件高成長市場,一方面保持自身產業出口成長,也提升與東協國家的夥伴關係。

在關稅的壓力下,部分企業將目光轉向具備距離與成本優勢的東協市場,進而加快東協能源轉型進程。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教授蘇雷曼(Johan Sulaeman)建議,東協國家必須儘快協調並取得共識,確保區域內國家能消化當前過剩的產能。

不過這些開發中國家前方仍有許多挑戰。

蘇雷曼擔心,部分國家為了保護國內業者而制定的國產化要求,可能成為東協清潔能源區域貿易的阻礙。另一方面,被認為能支持大規模能源轉型的東協電網(APG),目前較多屬於兩國間的電力交易,針對東協一體化的進展相當有限。

此外,拉瑟斐以印尼為例,由於政治力量深入煤炭產業,只有先滿足既得利益者,才有空間發展再生能源。儘管中國在全球太陽能市場雄霸一方,但印尼政府還是順著中國在當地的發展策略,以開發鎳等關鍵礦產為主,顯示新興市場的能源發展仍由政治主導。

而川普一向不按牌理出牌,在高調宣布對各國加徵高額關稅後,又突然下令部分暫緩實施,凸顯其執政的不確定性,但長期來說永續、減碳趨勢不變,短期的震盪反而成為投資人搶進的機會,對於目前正處於能源轉型初期東協中小企業來說,或許能重新思考轉型方向,提前為後川普時代布局。

資料來源:TimeNikkei AsiaBloombergBusiness TimesSEMAFOR


※「川普百日新政」系列報導即將陸續上線,每日一篇帶您掌握川普執政下對再生能源產業的衝擊與因應策略,敬請持續追蹤關注。

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4場:淨零目標不變,推動產業雙軸轉型打造「台灣綠色品牌」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