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被稱作「金融COP」,大會預計將通過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CQG)。(圖片來源:COP29官網)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被稱作「金融COP」(finance COP),大會預計將通過新的「氣候金融集體量化目標」(NCQG),不過到底需要多少錢、錢由誰來出、資金的形式(捐助或貸款)備受爭議。《RECCESSARY》將持續關注氣候融資談判進展,以及金融業者對本次COP29的觀察。
氣候融資目標進展有限,意見分歧、美選影響談判氛圍
今年的氣候峰會是否成功,關鍵在於各國能否就新的氣候融資目標達成協議,這關係到富裕國家、開發銀行(development lenders)與私營部門每年能夠提供多少資金支持。有經濟學家在聯合國會談中指出,「開發中國家需要每年至少1兆美元,才能在本世紀末應對氣候變遷。」
不過今年要在峰會上達成協定恐怕很困難,因為「各國意見分歧」與「全球政治變化」兩大變數已影響會議的討論氛圍。
目前談判代表正在擬訂文件草案,但據聯合國氣候機構公布的初期文件顯示,各方觀點仍存在巨大分歧。根據國際氣候媒體《氣候之家》(Climate Home)報導,會議草案文件從原本的9頁增加至34頁,顯示各方意見眾多,討論仍沒有共識。
包括許多西方政府不願承諾大筆資金,甚至隨著川普(Donald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後,接下來美國可能退出任何資金協議,這帶給談判代表們更大壓力,迫使他們尋找其他方式來確保所需資金。
一份由聯合國委託撰寫的氣候融資報告指出,預估到2030年,全球氣候行動所需的年度投資上看6.3兆~6.7兆美元。報告強調,各國越早採取氣候行動,將越有效應對挑戰並降低相關成本。
COP29首席談判代表拉菲耶夫(Yalchin Rafiyev)提到,今年氣候峰會聚焦在新的氣候融資目標設定。(圖片來源:COP29 Azerbaijan Facebook)
國泰金:氣候融資目標大家都在喊,審查機制、透明度有待討論
今年國泰金控挺進COP29藍區,人在亞塞拜然現場的國泰金控總經理李長庚與台灣媒體連線受訪表示,他聽了7場關注混合金融(Blended finance,指結合公共資金和私人資本,支持具有社會或環境效益的項目)論壇發現,目前民間資本還沒有很好的參與方式,怎麼達到標準化、規模化、可融資、可投資標準,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摸索。
國泰金控挺進COP29,為台灣唯一前進COP29藍區(Blue Zone)舉辦會議的金融業。(圖片來源:國泰金控)
對於針對今年氣候融資設定目標,李長庚不諱言開發中國家都在用「喊」的,從1千億到2030年9兆美元都有人在喊,「如果現在連每年1千億美元都籌不到,怎麼做到1兆美元?」其次即便錢籌到,怎麼用錢也是關鍵,包含審查機制、透明度等,還有細節需釐清,「現在要錢的都很大聲,但要給錢的國家講話也很直白,」他觀察。
不過,李長庚樂觀看待COP29通過的《巴黎協定》第6.4條,建立全球碳權市場交易機制。李長庚指出,雖然6.4條款通過有程序上的瑕疵,但對於碳權交易市場影響重大,國泰金控也會思考怎麼引進金融的力量,讓減碳做得更好。
李長庚拋出,未來保險公司也可能參與碳權理賠的想法,並看好第6.4條通過,會讓碳權摸索的速度加快,催生新應用與新商機。
未來碳權來源更加多元,包括化石燃料減排、森林、土壤與水力等,企業透過不同的碳權組合來達到最大的減碳效果,就如同股票的投資組合。他分析,若將碳權視為「風險性資產」,未來保險公司就有機會開發相關創新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