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華林德位於台南樹谷工業園區的氫氣生產工廠。(圖片來源:聯華林德提供)
編按:台灣兩座公民營的加氫站即將在今年上路,分別是中油高雄加氫站與工業氣體大廠聯華林德台南樹谷加氫站,但普遍大眾對氫能源較陌生,聯華林德分析台灣發展氫能的必要性,以及氫能車較電動車有哪些優勢。
位於高雄、台南樹谷兩座加氫站,今年在政府核可後即可運行,為台灣能源轉型豎立了的重大里程碑,期待加速產業鏈整合。
即使聯華林德率先響應支持氫能應用,大眾普遍對氫能源陌生,且涉及層面相當龐雜,政策方針、法規驗證、基礎投資等,亟需持續溝通。
為此,聯華林德開闢「氫能小百科」特輯,簡要地檢視FAQ常見問答,希望有助讀者建構清晰的氫能視野及能源轉型脈絡。
問題1:為什麼要發展氫能?對產業有何影響?
溫室氣體升高造成極端氣候日益明顯,節能減碳是全球趨勢,更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考驗。依據台灣《氣候變遷因應法》,碳費自2025年開始分階段徵收,高碳排、規模大的公司首當其衝,舉凡能源、石化、交通運輸、製造和營造業等被列於首波名單。行政院「12項關鍵戰略」中,則標示了氫能的重要性,互為呼應。
氫氣燃燒時僅產生水,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在所有氣體中,導熱系數最高,是一種對環境友好的能量載體。有鑑於台灣再生能源的挑戰,包含綠電供需未達平衡等困境,發展低碳氫應用,與既有措施互補因應,以達減碳目標,是必行之道。
氫價值鏈延伸至提供氫能應用,拓展產能,聯華林德與夥伴共同推動潔淨能源轉型涵蓋:
- 載具低碳化:建置示範性加氫站,引進氫能車。
- 工業低碳化:例如氫能煉鋼等富氧燃燒解決方案,減碳同時提升燃燒效能與產品質量。
- 能源低碳化:參與興達電廠混氫發電示範基地,協助打造國內首部可混燒氫氣的發電機組,利用氣渦輪機天然氣混氫發電,減少碳排,朝向以氫代氣。
德國一座加氫站,相較於鋰電池,氫燃料電池車的續航能力更強。(圖片來源:聯華林德提供)
問題2:氫有顏色?灰氫、藍氫、綠氫怎麼分?
氫氣無毒、無味,而且沒有腐蝕性。業界一般將氫能碳排由高到低,用顏色標示區別,其碳排差異與氫的生產方式有關。
- 以化石燃料生產稱為「灰氫」,製氫過程會排放二氧化碳;
- 若當生產過程中配合進行碳捕捉,降低碳排係數,則為「藍氫」,不過因業界對減碳比例未有統一標準,故多以「低碳氫」稱之;
- 而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所生產的氫氣則稱為「綠氫」,其產氫來源未有碳排。
目前全球9成以上的製氫來源為天然氣,以台灣再生能源吃緊的狀況下,發展低碳氫是較綠氫更為實際可行的做法。完整的碳盤查、淨零排放路線規劃,減碳執行,都是面對這波減碳浪潮可以及早因應的工作。
- 聯華林德採用SMR(Steam Methane Reforming製氫技術蒸汽甲烷重整)製程,已達到業界最低,效率最高、排碳最低,為台灣最環保的二氧化碳回收的製程。
- 關鍵的「碳捕捉及儲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術:聯華林德以SMR製程生產氫氣過程中,捕捉約6成的二氧化碳,經過壓縮冷凝處理,加以儲存。每天可以捕捉約60公噸二氧化碳,相當於6公頃林地的固碳量,所捕捉的二氧化碳可用於冷凍食品、醫藥級等應用,創造循環經濟。
利用再生能源、例如太陽能、風力所生產的氫氣則稱為「綠氫」,其產氫來源未有碳排。(圖片來源:聯華林德提供)
問題3:電動車技術、市場接受度相當成熟,為什麼還需要發展氫能移動?
氫能的應用相當廣泛,包含能源發電、工業生產,在交通運輸上也具有發展潛力。氫能車,亦稱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FCEV,Fuel Cell Electric Vehicle),是透過燃料電池發動推進,屬於電動車的一種,氫能車不會取代電動車(EV),而其特性特別適合巴士、貨卡、垃圾車等,著眼於不同的利基市場,並解決大型載具的純電動車轉型困境。其優勢包含:
1. 車身輕
儲氫瓶加上燃料電池的重量,比純電動車的鋰電池輕得許多,且配置方式較不占空間,有助增加負重效能。
2.加氫速度快
與燃油油車的模式、體驗相近,較充電時間快速許多。氫能小客車約只要3到5分鐘;大車15到20分鐘。
3.續航力長
氫能巴士每次加氫約可行駛600至700公里,比目前的電動車行駛距離長,可降低旅程焦慮,若配合得當,不需廣設加氫站。
交通部推動「2030年市區公車全面電動化」,根據交通部的減碳旗艦計畫,2025年1月維持所設定2030年電動公車將達1萬1,700輛的目標,目前達成率占目標約3成[1]。
不只電動車,氫燃料電池大客車也被納入交通部門減碳,根據「商用車輛電動化即無碳化減碳旗艦行動計畫(草案)待定 」設定,2030年氫燃料電池大客車全台將達35輛,2035年60輛。目前台灣電力吃緊,電動車用電會擠壓到電力供應,而且從車輛數目、運行方式的角度,氫能大型載具應較氫能小客車易於推廣,可彌補純電動大型載具所面臨的瓶頸。
氫能巴士每次加氫約可行駛600至700公里,比目前的電動車行駛距離長,可降低旅程焦慮,若配合得當,不需廣設加氫站。(圖片來源:聯華林德提供)
問題4:氫能應用技術成熟嗎?加氫站、氫能車會不會危險?
氫在工業上的應用已有超過100年的歷史,每天大量地廣泛運用在許多產業,諸如半導體、食品、化工等,也會出現在像花生醬、起酥油,把氫加在玉米油這類液體,形成半固體狀態,融入大眾生活中。
台灣在地生產氫氣數十載,多年來應用在電子半導體製程等多元產業,為支持護國神山等業者,氫氣的純度、運輸、儲存各環節,已達到、甚至超越世界等級,不論在法規、檢測、應用等都相當成熟,安全等級是最高規格。
當前儲氫技術進步,從各國使用經驗來看,事實上氫能車比燃油車/純電動車還安全。氫能車與加氫站的所有設備、各個環節,皆需遵循嚴格法規,通過檢測認證核可後才可上路運行。
聯華林德氫氣品質及加氫站設計皆符合ISO 14687、ISO 19880標準,支援氫能應用,不僅保證氫氣的純度與品質確效,且特別針對加氫站與氫能載具,得滿足氫能車燃料電池組與加氫設備等建置所需,發揮高安全性、高效率和高可靠性等優勢。
合資夥伴林德Linde在全球有豐富的實績,截至2023年全球運行中的加氫站逾1,100座,其中超過200座由林德建置,包含蘇格蘭打造歐洲最大的加氫站,美國加州、韓國、馬來西亞等地皆有。透過把林德的技術經驗引入台灣,有助民眾享有高度安規的氫能移動體驗。
聯華林德於台南樹谷廠自建示範性加氫站,目的在於創造與外界接觸機會,透過持續的社會溝通,以建立民眾對氫能安全的理解與接受。
參考資料
[1]工商時報,2030公車全面電動化 挑戰大(2025年1月20日)
※ 本文為「聯華林德」合作專欄。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