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的概念為資源永續循環再利用,推動永續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資源加值化。(製圖:RECCESSARY)
「資源循環零廢棄」被列為台灣淨零轉型12項關鍵戰略之一,顯示在加大力道能源轉型與發展乾淨經濟同時,也應導入回收再利用、資源加值化的概念。《RECCESSARY》整理循環經濟對社會永續發展的重要性與5種模式案例,帶讀者一次了解。
什麼是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的概念為資源永續循環再利用,推動永續生產、提升資源使用效率、資源加值化。
不僅能減少資源消耗跟浪費,搭配新技術與制度發展,也可以創造新的綠色商業模式跟綠色產品模式。根據環境部,循環經濟有3項達成原則,系統性合作、高價值循環跟產品服務化。
-
系統性合作:強化企業間合作跟公私營規劃整合,促進產業共生與循環合作。
-
高價值循環:藉由循環設計跟資源效益最大化,減少廢棄物產生延續產品價值。
-
產品服務化:使用取代擁有、服務取代銷售,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
循環經濟與線性經濟的差異?
線性經濟(Linear Economy)的生產與模式為「開採 → 製造 → 消費 → 拋棄」,透過大量生產與銷售來創造價值,但隨著地球有限的資源被快速消耗,用完即丟的經濟模式也是造成環境污染與浪費的元兇之一。
循環經濟思維則是再生與再利用,其中一個重要原則是「經濟成長與原物料的消費脫鉤」,設法以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確保地球有限的資源能以循環再生、永續方式被使用,達到資源循環零廢棄,經濟也不會因為原物料短缺而受阻礙。
循環經濟也強調封閉式循環(close-loop)的技術及回收系統,讓再生料能回到原本的用途。
根據德國智庫Agora Industry表示,與傳統線性經濟思維相比,導入循環經濟概念可幫助產業降低45%的轉型成本和20%的能源消耗。
線性經濟跟循環經濟的差異。(圖片來源:環境部)
循環經濟的5種模式為何?
1.循環供應
可完全再生、可回收的資源為基礎,逐步降低稀少資源的利用。
-
運動品牌業者NIKE的Grind-Program計畫,將舊鞋子與工業廢棄物重新導入生產原料。
-
快時尚品牌H&M全球推動舊衣回收計畫,評估後若可穿戴將會二手出售,若無法處理,將轉型成再生系列衣物或清潔用織品,或回收生成新阻尼或絕緣材質布料。
-
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也打造第一座「循環經濟示範中心」,確保園區廢棄物不外流。
-
「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結合廢棄鋰電池產業上中下游,攜手完成鋰電池再循環。
台積電的「台中零廢製造中心」預計每年可削減約15億元的環境成本、年減碳4萬公噸。(圖片來源:RECCESSARY)
2.資源回收
產品生命周期將結束時,透過創新回收,將廢棄品轉換為有價值的產品,讓產品價值永續循環。
-
筆電大廠戴爾(Dell)推動閉循環塑膠回收計劃,每年處理逾2萬公斤回收塑膠,且開發48種產品使用循環塑膠。
-
紡織業者遠東新世紀打造「陸、海、空」全回收技術。將廢棄寶特瓶回收再製,2023年回收超過220億支廢寶特瓶再製為全新產品,也回收海洋廢寶特瓶再製為海洋回收紗與紡織品;以及收集鋼鐵廠碳廢氣,推出回收聚酯布料。
3.產品生命延續
延長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透過維修與保養等方式,可減少電子廢棄物產生。
-
半導體設備昂貴,半導體設備廠艾司摩爾(ASML)透過「模組化可升級設計」,可沿用40%零組件;機台「器官捐贈」可再製成運行良好的機台,延長每個模組的使用壽命。
-
ASUS筆電的易拆解維修設計,當產品需要進行升級或維修時,無需被迫更換整個產品,延長產品使用年限。
4.共享平台
透過共享模式的建置,推廣使用率較低的產品,並創造用戶價值。
-
YouBike「微笑單車」:台灣最知名案例就是YouBike微笑單車,多處設有借還站,為通勤族省下不少時間和金錢,也不必擔心沒有地方停放,或是要特地從家中攜帶。
-
台北捷運攜手raingo「共享雨傘」:提供24小時全天候共享傘租借,只要註冊就可以在北捷任一raingo租借站,共享雨傘還可以A地借、B地還。
YouBike微笑單車透過共享模式的建置,為通勤族省下不少時間和金錢。(圖片來源:Steven Tsai/Flickr)
5.產品即服務
透過租賃與付費使用的方式,取代傳統「買即擁有」觀念,比如便利商店或是捷運站的行動電源租借服務。
-
華碩裝置即服務(Device as a service,DaaS),透過靈活的租賃與訂閱付費方式,協助企業客戶降低硬體支出、部署費用和支援服務成本等。
-
家電品牌喜特麗推出商用電磁爐訂閱制,火鍋店家月付即可享有電磁爐「使用權」。可以降低店家開店初期設備成本,也能獲得即時維修或替換服務
-
米其林輪胎也採用產品即服務的模式,讓客戶可以「租賃輪胎,而非購買輪胎」,消費者不必維護,業者也能致力於開發使用壽命更長的輪胎。
在全球ESG和碳中和趨勢下,資源回收再利用及在地化循環經濟概念已成為重要議題。如果想了解更多循環經濟相關資訊,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共同邁向可再生、永續的未來。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