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今舉辦「碳競爭力百強」高峰會,解析企業減碳與循環經濟進程。右起玉山金控風險長謝冠仁、遠東新世紀副總經理黃全億、勤美集團董事長林廷芳。(攝影:莊閔茜)
遠東新世紀從紡織傳產成功轉型循環經濟模範生,今(27日)遠東新副總經理黃全億出席商業周刊「碳競爭力百強」 高峰會分享企業綠色轉型,指出再生材料不應視為次級品,其品質應等同原生材料,並可藉由優化材料設計為循環經濟創造更高價值。
黃全億提到,遠東新已成功將綠色營收占比提升至超過3成,並設定目標實現「陸、海、空」廢棄物全面回收,並積極精進塑膠再生技術。綠色產品也有助公司達成減碳,目前遠東新已訂定「3個50」目標:2030年達成減碳50%、綠色產品占比50%、綠色原料占比50%。
遠東新深耕回收再製,成首家實現寶特瓶「B2B」企業
遠東新以紡織業起家,隨著業務擴展至聚酯領域,產品範圍現在涵蓋了紡織、食品包材、居家用品及車材,並憑藉在石化與聚酯領域的垂直整合和11個國際生產據點,致力於永續經營與環保理念,推動塑膠減量並加強回收系統。
塑膠與生活息息相關,但其對環境的衝擊不容小覷。在全球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塑膠中,有67%紡織纖維應用、21%用於食品包材、9%工業與3%器具,其中目前食品包材回收體系最為完善,台灣更是佼佼者,台灣食品包材回收率高達95%~96%。
國內完善的回收體系,也有助欲邁向循環經濟的企業一臂之力。除了減塑外,遠東新自1988年開始寶特瓶回收再製事業,黃全億點出,如今遠東新是全台第一家做到寶特瓶全回收,舊瓶再製成新瓶子「B2B 」(Bottle to Bottle)。
寶特瓶舊瓶換新瓶,簡化食用包材過程也有深厚的產業「Know How」,必須要經過嚴格的食安考驗。黃全億表示,B2B食品包材回收再製,用途需要通過各國的食品安全認證、回收成分認證與其他環保標章,法規的支持相當重要。
遠東新以Recycle(回收)、Replace(取代石油原料)、Reduce(減少能資源耗)3R策略打造低碳競爭力(圖片來源:遠東新)
台灣洗沐品牌茶籽堂也出席峰會分享ESG經驗,品牌創辦人趙文豪表示,茶籽堂在「可回收可再利用」、「減塑從源頭改變」、「設立目標好的開始」3大方向投入永續,茶籽堂瓶身塑膠含量較上一代已減少41%以上,更100%使用回收再製塑膠(rPET)。
且除了後端、較為被動的「回收」,也從設計端迎合,比如寶特瓶朝單一材質設計,就能直接導入回收。趙文豪表示,有些國家並沒有完善的回收體系,因此藉由減少寶特瓶厚度來減塑也是不錯的方式。
混紡材質難回收,遠東新從源頭設計啟動轉型
傳統聚酯的生產依賴石化產業進行煉油與切片處理,每公斤碳排放為2.83公斤。但若使用再生聚酯來製作寶特瓶或織物,碳排放可降至1.03公斤,減少63%。黃全億指出,去年公司綠色產品成功減碳65萬噸,減廢相當於220億支寶特瓶。
只是目前紡織回收仍是難題,尤其是現代衣物多採混紡材質,相較單一纖維布料更難回收,在快時尚體系下也有大量衣物被直接丟棄,紡織回收體系仍還在建立中。黃全億指出,遠東新正在與運動品牌及業界合作,積極研發紡織回收技術。
遠東新與運動品牌及業界合作,研發紡織回收技術。(圖片來源:遠東新)
「相較於較為消極的回收,遠東新循環經濟也從源頭設計開始」,黃全億表示,現在也有單一成分鞋子紡織應用案例,透過回收聚酯技術製成鞋子,實現全鞋回收;在電子廢棄物污染議題持續下,遠東新也與明基材料旗下的機能織物品牌Xpore攜手,成功將電子廢棄物轉化為高品質再生酯粒,再製成再生纖維及薄膜貼合布料,開創了新的PET回收途徑。
黃全億表示,目前遠東新已經在7個國家布局產能,2021年產能達32萬噸,現在已經提升到70萬噸,預計2030目標15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