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友、名仁、天弘攜手成立「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打造鋰離子電池回收再製一條龍。(圖片來源:聯友)
全球電動車數量漸增,但鋰離子電池終有壽命用罄的一天。台灣分屬鋰電池產業上中下游的本土廠商聯友、名仁、天弘昨(24日)宣布共同組成「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打造台灣第一個鋰電池B2B(Battery To Battery)循環經濟生態系,要讓在地化稀貴資源永續利用,實現零碳足跡目標。
台廠聯手推B2B循環經濟鏈,促稀有金屬再利用
所謂B2B循環經濟生態鏈,是將汰役鋰電池進行回收、破碎、純化、精煉、以及再生產,透過建構完整循環生命週期技術解決方案,可望為台灣帶來符合國際規範的回收處理管道,有效達成在地化稀貴資源循環利用、零碳足跡與資源永續發展目標。
「鋰電池循環永續責任聯盟」將結合廢棄鋰電池產業上中下游,攜手完成鋰電池再循環。
-
名仁資源:負責上游回收,將物理拆解廢棄鋰電池及破碎前處理
-
聯友能源:負責中段製程純化,對處理後的電池黑粉進行高值化萃取及純化,提取高價金屬鋰、鎳、鈷等元素
-
天弘化學:負責後段製程,精煉成車用級電池正極原材料,回到電動車電池供應鏈
在全球ESG和碳中和趨勢下,鋰電池回收再利用及在地化已成為重要議題。聯友金屬總經理吳永中指出,根據去年8月公布的歐盟電池法案,2031年新製造的鋰電池必須達到更高的再生材料使用比例,稀有金屬如鈷將提高至16%、鋰和鎳則需達到6%。到2036年,這些比例將進一步提升,鈷至26%、鋰至12%、鎳至15%。如何取得龐大的再生稀有金屬成為全球面臨的重大挑戰。
未來汰役鋰電池中的鎳、鈷、鋰等稀有金屬的總回收再處理價值,將從不到5億元,2034年倍增到42億元。(圖片來源:iStock)
循環經濟潛力大,2034年鋰電池汰換量估增30倍
根據環境部和工研院的預估,吳永中說明,隨著電動車、電動巴士及儲能系統的快速普及,需汰換的鋰電池將大幅增加,從目前的1,000噸預計在2034年增至3萬噸。而汰役鋰電池中的鎳、鈷、鋰等稀有金屬的總回收再處理價值,也將從不到5億元,大增至42億元。
吳永中表示,廢棄鋰電池的回收處理具備龐大經濟潛力,但目前台灣多數業者僅零星點位處理,甚至將稀有資源出口到其他國家。他希望透過這次聯盟,建立鋰電池回收再製造一條龍生產流程,為台灣鋰電池產業減少稀有金屬進口需求,並創造鋰電池國產化製造等閉鎖循環經濟效益。
聯友指出,根據現有建廠成本估算,設立一座年處理2萬噸汰役鋰電池的處理製造廠,建廠與設備金額高達40億元。透過聯盟的合作,將能整合各自的設備與技術,提升整體產業的競爭力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