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與國之間串起「區域電網」,連結再生能源的需求,將成為接下來全球邁向淨零、減碳重要的趨勢。(圖片來源:iStock)
台灣四面環海,屬於孤島型電網系統,一旦發生能源危機,無法及時從鄰近的國家購電支援,除了倚靠台電做好電力供需管理外,發展國與國之間的「區域電網」,連結再生能源的需求,成為接下來重要的趨勢。《RECCESSARY》推出「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專題報導,盤點國際的區域電網合作案例,與台灣發展的可行性,探討區域電網下的機會與挑戰。
自去年10月,經濟部長郭智輝出席「印太戰略智庫」成立酒會上拋出,盼台灣參與美國、日本和菲律賓推動的「呂宋經濟走廊」,且有意到菲律賓設立電廠,把綠電帶回台灣,以達成2030年綠電供給30%目標。
就連去年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Baku)舉辦COP29(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上也提出多項能源倡議,其中一項是「綠色能源區域與走廊」,透過區域性電網連結綠能生產地與需求區域,達成高效且具經濟性的長距離電力傳輸,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這兩個消息,開啟了區域電網的廣泛討論。
為什麼需要發展區域電網?
為什麼國與國之間的電網會走向互通有無,跨國的能源合作越來越重要?《RECCESSARY》綠電市場研究員洪于涵分析,有3大因素推動區域電網的發展:
- 透過跨國電網連結,促進各國電力的供需平衡,維持能源安全。
- 在淨零排放的趨勢下,區域電網可以緩解風光這類間接性能源併網或有極端天氣事件時對單一電網造成的壓力,透過整合各國之間的電力,可輔助缺電地區,以提高電網彈性。
- 區域電網能將較廉價的綠電傳輸到綠電缺乏的市場,減少區域整體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以及綠電使用的成本,加速區域整體能源淨零的進程。
國立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盧展南則認為,特別是有些地區再生能源供過於求時,就會出現負電價,若能透過國際間區域電網彼此串連,來滿足綠電匱乏的市場,有助於全球減碳目標的達成。
專家認為,國際區域電網能將較廉價綠電輸往缺乏綠電市場,助力全球實現減碳目標。(資料整理:陳映璇;製表:許祖菱)
從歐盟、東協經驗,看區域電網整合有多難
從國際間區域電網的發展來看,目前最為成熟且成功的案例為歐盟的區域電網。洪于涵指出,該地區首先有足夠的政治共識和經濟協作來提供良好的多方合作基礎。在技術和制度上的合作也透過多項雙邊和多邊協議/備忘錄開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區域性系統,來管理電力在各國的輸送和電網規範。
歐洲電力系統是世界最大的互聯電網,超過400條互聯線路,由歐洲電力傳輸系統運營商網絡(ENTSO-E)協調管理,它代表來自36個國家的40家電力傳輸系統運營商,主要任務是確保互聯的歐洲電力系統的安全與運作,同時促進再生能源整合和電力市場發展。
歐盟設定到2030年上看15%互聯目標,意味每個國家都得鋪設電纜,將至少15%電力輸送到鄰國,作為歐洲能源安全戰略的一環。
歐盟設定到2030年上看15%互聯目標,意味每個國家都得鋪設電纜,將至少15%電力輸送到鄰國,作為歐洲能源安全戰略的一環。(圖片來源:iStock)
根據ENTSO-E最新報告指出,除了現有的93GW(百萬瓩),預計2022年至2025年將新建約23GW,預計之後新增約12GW,到了2030年跨境併網總容量將達到136GW。
不過由於輸電專案交付期較長,歐洲平均為9年,跨境輸電容量不足的問題已在歐洲浮現,例如德國輸電系統營運商Amprion報告指出,2022年電力交易因互聯容量不足而受限。
但電網互聯好處是,有助於應對極端氣候,還能允許各國在危急的情況下相互支援。例如2022年法國因俄烏戰爭導致天然氣供應減少、多座核能反應爐因設備腐蝕而停工檢修,加上長期乾旱不利於水力發電,導致總發電量創下歷史新低,法國就向英國與西班牙等鄰國緊急求援,以緩解缺電的風險。
而亞洲最具代表性區域電網則是東協電網(APG),最早於1997年提出,目的是促進東南亞國家間的電力互聯互通,滿足電力增長的需求,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在18個互聯計畫中,至今僅完成了9個,完成率僅50%,跨境輸電容量約7.7GW,目標2040年達到17.6GW。
東協電網在18個互聯計畫中,至今僅完成了9個,完成率僅50%。(圖片來源:ASEAN Centre for Energy)
現行唯一透過東協電網在運作的多邊電力協議,是串連寮國、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電力整合計畫」(Power Integration Project,簡稱LTMS-PIP),目前電力整合項目邁入第2階段,進口電力將從100MW(千瓩)倍增至200MW。新加坡透過泰國與馬來西亞的電網設備,從寮國進口100MW電力,下一階段將從大馬輸入100MW電力,其中包含再生能源。藉由跨境電力交易,不只是加速區域脫碳,還有助於帶動再生能源發展,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
延伸閱讀》跨國買綠電可行嗎?借鏡東協電網,看唯一多邊電力協議「LTMS-PIP」背後成功3關鍵
但要連結所有東協國家的電力系統,是一項艱鉅任務,存在許多技術與財務的障礙。首先,各國需要投資電網升級,才能傳輸更高比例的再生能源,並確保運作的電壓與頻率與他國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在綠電越來越重要的時刻,各國更希望優先滿足自身對潔淨電力的需求,而非將綠電輸送至他國。能源市場的變化,為區域電網的發展帶來變數,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東協電網經過數十年的建設,進展依舊緩慢。
延伸閱讀》東協電網整合難!新加坡跨國採購寮國綠電受阻,因為泰國、大馬自己也想買?
菲律賓送電回台可行嗎?台灣推區域電網有2大前提
當國際間的區域電網運作行之有年,台灣是否也有機會複製?事實上,早在2020年於學術出版平台ScienceDirect上就有一份關於「日本-台灣-菲律賓高壓直流互連網與亞太超級電網的技術可行性」的研究,透過一條連接日本、台灣與菲律賓的海底互聯路線,將促進日本、台灣、菲律賓、印尼與澳洲之間的電力交易。當年這個想法還處於可行性研究階段,卻也激發了人們對於「亞太超級電網」(Asia Pacific Super Grid)的想像。
4年後再來看,菲律賓送電回台的想法也不無可能。《RECCESSARY》採訪電纜商、綠能業者、國內學者,綜合整理台灣發展區域電網需具備哪些關鍵前提:
1. 信賴是推動區域電網合作的基礎
一名太陽能外商指出,國際間的區域電網不是經濟問題,而是政治與外交的問題。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必須建立在強大的信賴基礎上,台灣在國際上缺乏邦交國的支持,導致談任何合作,單方面的毀約都很容易發生。他更不諱言,「台灣連越界的飛機都擋不住了,公海上的建設何有保障可言。」因此他建議,台灣若要發展國際區域電網,必須先從外交著手,強化與友好鄰國關係,才能有實質保障。
2. 建立更開放且多元的電力市場
台灣若要發展區域電網,本身電網的傳輸能力也要強化,盧展南就建議,台電應開放輸電網路,吸引跨國電力業者參與投資,解決建設瓶頸的問題,「若電網不開放國外投資,由台電自己來,可能最後考量到財務因素而不了了之。」
此外,區域電網的目的,是為調節各地區的再生能源供電與促進電網穩定,因此若要發展區域電網,國內也需要多元的電力交易規則。泓德能源總經理周仕昌認為,台灣目前沒有跨區供電規則、不同電力公司的交易規則,更缺乏電力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商業模式,現在談跨國的區域電網還太早。
也有業者認為,目前台灣的電力市場尚未完全自由化,若要走向區域電網,前提是建立一個開放且多元的電力市場。
延伸閱讀》台灣「海外種綠電」能否成真?從菲律賓再生能源政策與發展看跨海輸電可行性
不同於東南亞國家,台灣四面環海要發展區域電網只能建造海底電纜。(圖片來源:iStock)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業者都點出「政治的不確定性」是台灣推動區域電網的最大變數。台灣四面環海要發展區域電網只能建造海底電纜,但近年兩岸關係惡化,使得在台海建設項目的投資風險提高,像是1月初新北市野柳東北方海域海底電纜遭到疑似中國背景的貨輪破壞,凸顯海底電纜的風險。洪于涵建議,「在發展區域電網的前提是找到穩定的能源夥伴,並確保在不同的氣候、政治風險下仍有足夠且可負擔的電力可以使用。」
從全球都要邁向淨零的視角來看,區域電網對此刻的台灣來說,看似遙遠,但長遠來看,各國依據電網的資源差異,彼此相互串連支援,將是國際普遍的趨勢,也能強化電網韌性,終究台灣必須走出去,串起更多的區域能源合作。
資料來源:entsoe、European Commission、ember、EMA、straitstimes、sciencedirect
※《RECCESSARY》的「區域電網新機遇」系列報導將陸續上架,帶您透過東南亞國家的發展案例,以及電纜商、綠能業者及國內學者的觀點,解析區域電網趨勢下台灣所面臨的機會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