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RECC論壇】從碳費上路到ETS:專家解析台灣碳市場僵固性,COP29後政策該如何布局?

《RECCESSARY》26日線上舉行「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邀請台灣碳權推廣交易協會理事長楊明坤(右二)、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右一)深度剖析碳市場趨勢。(圖片來源:RECCESSARY)

《RECCESSARY》26日線上舉行「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邀請台灣碳權推廣交易協會理事長楊明坤(中)、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右)深度分析碳市場趨勢。(圖片來源:RECCESSARY)

台灣自願性碳市場初期面臨高定價及流動性不足等挑戰,專注新能源與碳市場的資訊平台《RECCESSARY》今(26日)線上舉辦「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聚焦解決之道。

《RECCESSARY》碳市場研究員胡湘渝與台灣碳權推廣交易協會理事長楊明坤、中經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深度剖析碳權可信度、國際碳交易機制的未來趨勢,以及如何透過政策改革與科技創新刺激碳市場。

專家們強調,透明化的碳管理、減碳專案的加速推進,以及因地制宜的碳交易模式,將是台灣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策略。

楊明坤:碳市場透明化與政策改革,將有效促進企業減碳

楊明坤的分享聚焦在台灣自願性碳權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並探討如何透過數位科技實現淨零目標。他指出,要實現台灣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需依賴大規模減碳技術與自願性碳權交易平台的建立。然而,目前市場仍面臨碳權品質不透明、購買困難及漂綠風險等問題。

楊明坤表示,目前想參與碳市場的企業,仍面臨碳權品質不透明、購買困難及漂綠風險等問題。(圖片來源:RECCESSARY)

楊明坤表示,目前想參與碳市場的企業,仍面臨碳權品質不透明、購買困難及漂綠風險等問題。(圖片來源:RECCESSARY)

對此,楊明坤建議運用區塊鏈技術與智慧合約,打造透明可信的碳管理平台,提升數據可追溯性及碳交易的信任度。他也強調,台灣應緊跟國際氣候政策,以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近期通過的《巴黎協定》第6條跨國碳交易機制為例,台灣應思考如何提供邦交國支持、加強漂綠的防治與監管,以及防範碳詐騙與碳專案開發風險。

此外,楊明坤也針對國內碳市場提出觀察。他提到,近期國內碳權市場才完成第一筆交易,但買家參與意願低,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目前碳費每噸僅300元,讓每噸3,000至3,500元的碳權顯得過於昂貴;二是政府缺乏強制性的政策規範。他建議,若政府能推出更多鞭策企業減碳的規範,有望改善市場供過於求的情況,進一步促進減碳行動。

劉哲良:考量產業結構及國際經驗,打造台灣特色碳交易ETS

劉哲良深入剖析了台灣碳定價制度的現況與未來方向,並引用國際碳定價工具的成功經驗作為參考。他指出,台灣的碳定價設計包括3大機制:碳費制度、自願減量專案及台灣碳交所,未來,隨著碳費執行成果揭曉及總量管制碳交易制度(ETS)的引入,碳定價措施需持續檢討與優化。他也強調,應強化不同工具間的互補性,並逐步過渡到ETS,以打造更完整的碳定價制度。

針對台灣碳市場初期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劉哲良在焦點座談中解釋,許多現有的碳權專案啟動於十多年前,當時業者投入了較高的成本,因此這些成本反映在碳權價格上,導致市場出現僵固性問題。他指出,台灣碳市場目前尚未進入「價格反饋後調整」的階段,現在判斷價格過高或過低為時過早,市場仍需經歷自然的商業調整過程。

劉哲良深入剖析台灣碳定價制度的現況與未來方向,並引用國際碳定價工具的成功經驗作為參考。(圖片來源:RECCESSARY)

劉哲良深入剖析台灣碳定價制度的現況與未來方向,並引用國際碳定價工具的成功經驗作為參考。(圖片來源:RECCESSARY)

目前台灣採取碳費先行,環境部則計劃在4年內啟動ETS。全球已有30多個國家實施ETS,對於可供台灣借鑒的國際案例,劉哲良表示,各國的ETS制度雖有共通的減碳框架,但也因應不同國情有所調整。台灣應在遵循總量管制原則的基礎上,探索符合自身需求的規範設計。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是以生產與貿易為主的國家,而鄰近的日韓兩國都已啟動ETS,觀察產業結構可以發現,韓國逐漸從生產者轉型為消費者,日本也是進口大於出口的消費型經濟體。他建議台灣在建立ETS制度時,應考量國內能源與產業結構,並參考多國經驗,打造具有台灣特色的碳交易模式。

專家揭碳市場新方向:碳權可信度及需求增減將是關鍵

展望2025年碳市場的發展,楊明坤提出兩點觀察:一是碳權的可信度將受到更多重視,二是台灣應推動更多再生能源碳權專案的開發。

楊明坤指出,碳權履歷不透明是台灣企業參與碳權交易的主要痛點。許多企業擔心購買到來路不明的碳權,而投資者與政府則憂慮漂綠風險。此外,亞洲碳市場快速崛起,台商間雖頻繁交換資訊,但其中混雜了大量錯誤資訊與詐騙案例,特別是台灣在印尼的碳權開發案也面臨可信度的質疑。

楊明坤建議,政府可撥出部分碳費成立「碳權國家隊」,進行國對國或企業對企業的碳權開發與合作;或設立碳權交易監管單位,確保交易透明化,避免詐騙集團藉機牟利。

在減碳方面,楊明坤提到,台灣的電力碳排放係數偏高,導致企業在範疇二減碳面臨挑戰。他指出,「台灣每度電排放約0.5公斤,而法國僅為0.02公斤,這讓台灣在減碳起步上就處於劣勢。」

對此,他認為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碳權專案。雖然光電開發常被視為與民爭地,但同一面積的太陽能發電比植樹能減更多碳,且認證更為容易。他建議充分利用違建工廠、休耕地等空間發展光電,並呼籲外界改變對太陽能的負面看法。

楊明坤提到,雖然光電開發常被視為與民爭地,但同一面積的太陽能發電比植樹能減更多碳,且認證也更容易。(圖片來源:RECCESSARY)

楊明坤提到,雖然光電開發常被視為與民爭地,但同一面積的太陽能發電比植樹能減更多碳,且認證也更容易。(圖片來源:RECCESSARY)

劉哲良則在碳市場的未來供需發展提出觀察,他表示台灣自願碳市場已啟動國內外交易,並因COP29通過新規而獲得參與國際碳市場的機會,供給面已經上軌道,接下來觀察的重點在於需求面的增長。

由於國內碳權可用於抵減碳費或滿足環評需求,劉哲良認為環評業者因此可能成為主要買家。由於環評要求的對標成本是每噸5,000至6,000元的綠電憑證,或每噸3,000多元的碳權,遠高於每噸300元碳費,預料碳權將成為環評業者減碳策略中的重要工具。

劉哲良進一步表示,隨著市場需求成長,台灣碳交易將在政府扶植下逐步完善運作,並在成熟時走向開放。接下來兩年隨著國際碳交易制度發展,國內對國際碳權的需求是否增加也值得觀察。


「台灣綠電與碳市場發展論壇」系列報導

晾衣、種花外還能發電!「太陽能陽台」熱潮為何在歐洲住宅興起?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