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灣碳封存潛力逾400億噸!西部為關鍵,產學界如何看CCUS商機?

中油將苗栗通霄鐵砧山天然氣開發區轉型為碳封存試驗場。(圖片來源:中油臉書)

全球淨零轉型的浪潮下,碳移除市場年增78%,微軟、Google等科技巨頭也紛紛投入。專注新能源與碳市場資訊平台《RECCESSARY》於27日舉辦線上「碳移除趨勢研討會」,邀請友特濃縮(YOUWAN)董事長王賜龍與台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雅瑄,共同探討碳移除技術的發展潛力。

王賜龍在會中分享研發經驗,強調碳移除技術不僅可行,還能兼具成本效益,他舉例,目前已有技術可透過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進而大幅降低空調電費;劉雅瑄則指出,台灣西岸的鹽水層具備高達400億噸的碳封存潛力,建議參考日本成功案例,探索適合台灣的碳封存模式。

讓碳移除成為企業省錢工具,友特濃縮致力降低碳捕捉成本

全球碳捕捉技術成本居高不下,目前積極投資碳移除技術多為資本雄厚的科技公司。王賜龍指出,台灣自2004年推動減碳政策以來,溫室氣體排放量並未顯著下降,顯示現有減碳工具缺乏高效且具經濟效益的解決方案。

王賜龍表示,公司開發的「友特法除碳技術(YOUWAN method for CO2 removal)」可實現3倍減碳效果,透過選擇性吸附空氣與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濃縮轉化為碳酸鈣,最終應用於水泥、混凝土等超過20種碳產品,並產生碳權。此外,該技術能100%捕捉含有二氧化碳氣流,顯著降低碳捕捉與利用(CCU)過程中的能耗。

他提到,友特濃縮能進入美國非營利組織XPRIZE全球除碳大賽(XPRIZE Carbon Removal)百強,就是因為旗下碳捕捉技術是少數具經濟可行性的方案。傳統直接空氣捕捉技術成本約每噸800美元,但透過其金屬濃縮技術,可將成本降至每噸115美元。此外,從整體減碳角度來看,每捕捉一噸二氧化碳可減少3.3噸碳排放,若進一步封存於混凝土中,還能額外獲得4.5噸的減排量。

王賜龍表示,友特法透吸附空氣、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濃縮轉化為碳酸鈣,最終應用於水泥、混凝土等超過20種碳產品。(圖片來源:研討會友特濃縮簡報)

王賜龍表示,友特法透吸附空氣、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並將其濃縮轉化為碳酸鈣,最終應用於水泥、混凝土等超過20種碳產品。(圖片來源:研討會友特濃縮簡報)

此外,友特濃縮的「零碳空氣」技術也是其獲獎關鍵之一。該技術透過減少空調換氣量,以類似直接空氣捕捉的方式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同時大幅降低空調能耗。

王賜龍進一步解釋,室內碳移除技術是透過迴風管路安裝吸附器,有效過濾並移除二氧化碳。一般來說,人在室內活動時,呼吸會釋放約4%的二氧化碳,當濃度升高時,傳統空調系統需引入大量外氣以維持空氣品質,導致更高的能源消耗。然而,透過室內碳捕捉技術,可在降低新風補充量的同時,減少二氧化碳濃度,達到節能目標。

「大家以為減碳無法獲利,但只要用心,就能找到獲利的路徑,」王賜龍表示,根據美國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的研究,類似的室內碳移除技術可減少最高37%的空調電費,進一步提升企業能源效率與環境效益。

延伸閱讀》台灣碳移除技術登國際!友特濃縮入選美XPRIZE碳移除大賽百強,這家公司特別在哪? 

台灣碳封存潛力超過400億噸,學者點出地質及運輸優勢

台灣大學新探勘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雅瑄則指出,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去年特別點名「碳抵換」機制,凸顯推動碳移除的迫切性。她表示,即使國家與企業承諾RE100、EV100,並透過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推動減排,僅靠綠能、能源效率提升與電動車,最多只能減少70%至75%的碳排量。

劉雅瑄比喻,「淨零不能靠單一方式達成,而是要採取多種方法,就像人無法只靠單一營養維生。」為填補剩餘的25%至30%減排缺口,她強調負碳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及森林固碳。雖然森林固碳具潛力,但受限於土地面積與技術挑戰,難以大規模實施,因此地質封存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

延伸閱讀》碳移除市場崛起:微軟、Google重金押注,企業投資將如何重塑產業未來?

為填補能源減碳後剩餘的25%至30%減排缺口,劉雅瑄強調發展負碳技術的重要性。(圖片來源:研討會劉雅瑄簡報)

為填補能源減碳後剩餘的25%至30%減排缺口,劉雅瑄強調發展負碳技術的重要性。(圖片來源:研討會劉雅瑄簡報)

劉雅瑄解釋,CCUS技術涵蓋4個階段:捕捉(Capture)、運輸(Transport)、利用(Utilization)與封存(Storage)。其中,封存過程需將二氧化碳加壓至「超臨界狀態」,再注入地下800公尺以下,以確保長期穩定儲存。

她引用多國案例說明不同技術的應用與挑戰,例如日本北海道苫小牧的鹽水層封存、阿爾及利亞撒哈拉的構造封存、加拿大的煤電強化採油(EOR)碳封存,以及冰島利用玄武岩進行礦化封存。她特別指出,2023年全球首度記錄到人為減碳量約0.00003 Gton(十億噸),雖數字微小,卻是重大突破。

談及台灣,她認為國內在碳封存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西部沉積岩地層適合鹽水層封存,估計儲存容量高達400億公噸;東部與澎湖的玄武岩則適合礦化封存,容量有約20億公噸。更重要的是,台灣主要碳源如火力發電廠、鋼鐵廠都集中於西部,運輸距離短,相較於碳源分散、需高額運輸成本的國際案例,台灣條件更為有利。

她舉例,中部與林口附近具備接近碳源與良好地質條件,可參考日本苫小牧成功承受多次地震的鹽水層碳封存經驗;此外,澎湖則因玄武岩特性適合快速礦化封存。

延伸閱讀》CCS是綠能絆腳石還是助力?專家破解碳捕捉爭議,6策略提高社會信任

劉雅瑄認為國內在碳封存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西部沉積岩地層尤其適合鹽水層封存。(圖片來源:研討會劉雅瑄簡報)

劉雅瑄認為國內在碳封存方面具備獨特優勢,西部沉積岩地層尤其適合鹽水層封存。(圖片來源:研討會劉雅瑄簡報)

儘管台灣擁有極大的碳移除潛力,發展碳封存技術仍面臨諸多挑戰。劉雅瑄總結出台灣可以推動碳封存的方向:

  • 參考國外案例,加強地質研究:借鑑國際成功案例,評估台灣近海與地層的封存潛力,並強化地質調查,以確認適合封存二氧化碳的地層,確保長期穩定性與安全性。

  • 完善法規、監管機構權責:建立清晰的法規框架,釐清政府機構的職責與監管權限,同時鼓勵企業投入碳捕捉與封存(CCS)技術的研發與應用。此外,建議將碳費收入用於支持CCS研究與試點計畫,加速技術發展。

  • 加強社會溝通:透過教育與媒體宣傳,提高民眾對碳封存技術的認識,降低疑慮與抗拒。推動公眾參與,促進社會共識,以提升政策的接受度。

「碳移除趨勢研討會」報導

相關主題
【每月更新】碳價是什麼?一文整理中國、歐洲碳價趨勢與各國行情
2024年全球再生能源裝置量大增585GW,風光為主力!IRENA:離2030年目標還落後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