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CCS是綠能絆腳石還是助力?專家破解碳捕捉爭議,6策略提高社會信任

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院長許樹坤分享如何透過展覽等方式向一般大眾說明碳捕捉與封存的重要性。(攝影:林柏宇)

碳捕捉與封存(CCS)是難減排產業脫碳的關鍵技術,也是台灣淨零轉型的12項關鍵戰略之一,但國內外對CCS的認知有限,成為產業推動的一大挑戰。學者專家近日出席淨零城市展論壇,建議可透過教育及小規模試點提升大眾理解,同時促進公私部門合作分散成本,並強調若政策得宜,CCS不僅不會阻礙再生能源,還能相輔相成。

CCS會拖累再生能源發展?學者:關鍵在政府政策

為了促進CCS技術落地,智慧城市暨淨零城市展19日舉辦論壇,邀請學者、專家及政府代表,探討目前面臨的困境並尋求解決方案。

多數與會專家認為,安全性是一般民眾對CCS最主要的疑慮。即使在碳捕捉政策發展較早的丹麥,類似擔憂仍然普遍存在。丹麥科技大學離岸科技中心主任帕徐珂瓦(Elena Pachkova)指出,當地居民最擔心的是在地底是否會有毒性,進而影響地下水、土壤,其次是會不會有爆炸的風險。

她表示,儘管數據顯示CCS技術是安全的,但這些誤解在丹麥仍難以消弭,甚至有人將二氧化碳視為廢棄物,擔心封存在自家地底下,可能對房價造成衝擊。

經濟部能源署組長陳崇憲也認同這項觀點。他認為,CCS的安全疑慮主要來自民眾對技術卻乏認知,如果能推動小規模試點,讓大眾看見CCS的實際應用成效,或許能縮短資訊落差,降低社會阻力。

除了安全性,CCS是否延長了化石燃料的使用壽命,進而影響再生能源發展,也是另一個爭議點。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教授謝秉志指出,這項疑慮取決於政府政策的制定方式。如果規劃得當,CCS不僅不會阻礙再生能源,反而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轉譯CCS知識提升大眾認知,學者提推廣6策略

東京大學教授辻健(Takeshi Tsuji)在會議中表示,日本政府於2024年通過CCS專法,目標是在2050年前,每年封存1.2億至2.4億噸二氧化碳。目前日本已有9個CCS計畫正在推進,但當地民眾對這項技術仍一知半解。

東京大學教授辻健(Takeshi Tsuji)表示,自己教的學生對CCS的認知仍相當有限。(攝影:林柏宇)

碳移除趨勢研討會

由於CCS仍處於發展初期,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為一般大眾能理解的語言,成為推廣的關鍵。中央大學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院長許樹坤在會議中提出6大策略,多數與教育息息相關:

  1. 中、小學教師協作CCS相關課程內容,確保正確資訊提早扎根。
  2. 在大學推展CCS通識課程,提升不同領域學生對相關議題的投入與興趣。
  3. 規劃淨零轉型相關教材,培養環境教育講師。
  4. 舉辦淨零轉型展覽、工作坊、課程。
  5. 媒體規劃:以網路社群、社群媒體為主、尋找網紅合作、製作解釋性短影音或動畫。
  6. 組成跨校、跨領域小組進行公眾與論分析、評估潛在社會問題、提出對話及溝通解方。

此外,台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劉雅瑄強調,創造碳的價值是推動CCS產業的關鍵。當碳具有商業價值,不僅能驅動產業與生態系發展,也更容易讓社會理解CCS的重要性。透過明確數據支撐,能進一步凸顯CCS的可行性、急迫性及長期效益。

專家籲台灣走「PPP」模式,公私協力推動碳捕捉

由於CCS前期投入龐大,專家認為「公私立部門協力」(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將成為主要合作方式。帕徐珂瓦指出,歐盟為促成CCS市場,需投入120億歐元(約新台幣4,313億元),而PPP可在技術與商業模式尚未成熟時分散風險、創造需求。

針對PPP合作議題,陳崇憲認為,台灣需要政府及私人單位共同合作解決4大問題,包括訂CCS相關法規、確保技術能抗震和耐久、提供刺激產業發展的誘因或獎勵措施、找出商業營運模式。他同時強調,社會支持是PPP成功的關鍵,只有當民眾接受CCS技術,相關政策與市場機制才能順利推行。

相關主題
Verra、Sylvera解析碳市場變革:新方法學更嚴謹、2點辨別高品質碳權
碳移除、藍碳成高品質碳權,企業如何投入?新加坡CIX交易所給3大建議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