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加坡擁有超過70座資料中心,總容量超過1.4GW,是亞太地區最密集資料中心市場之一(圖片來源:iStock)
2025年是新加坡獨立60週年,地狹人稠的新加坡,95%電力仰賴天然氣進口,為達成國家減碳目標,透過投入低碳技術與國際合作來實現氣候目標,成為東南亞地區減碳的先行者。
《RECCESSARY》日前參加新加坡「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REM Asia),深度了解新加坡在資料中心減碳、推動東協電網的進程,並推出「借鏡新加坡淨零」系列專題報導,掌握新加坡邁向淨零的關鍵做法。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重鎮,正積極發展成為資料中心與半導體產業的區域樞紐。然而,面對地狹人稠的土地限制與電力資源緊張,除了建置再生能源,採購綠電憑證也是重要解方。
今年在新加坡「2025再生能源市場亞洲研討會」(Renewable Energy Markets Asia, REM Asia)上科技大廠亞馬遜AWS、微軟都提到碳排放是企業在亞洲設點主要考量,面對無法大規模建置再生能源的國家來說,購買綠電憑證將有效降低碳排放。
半導體、資料中心擴建,新加坡電力迎挑戰
目前新加坡擁有超過70座資料中心,總容量超過1.4GW(百萬瓩),是亞太地區最密集資料中心市場之一。隨著人工智慧(AI)應用與數位經濟快速擴張,電力需求持續攀升,2024年5月星國也推出「綠色資料中心路線圖」,短期內計劃新增至少300MW(千瓩)容量,並可能進一步擴增200MW的綠電供應。
與此同時,新加坡也強化半導體布局,根據東協簡報,2023年新加坡半導體製造產值超過1,330億新元,目前半導體產業占新加坡國內生產毛額(GDP)約7%,吸引恩智浦半導體、美光科技、台積電、英飛凌、格芯、聯華電子等國際大型半導體公司在當地投資設立製造廠或研發中心。
數位經濟產業已占新加坡GDP約17%,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指出,過去幾十年來,新加坡晶片產量占全球10%,全球晶片製造設備約占5分之1,同時新加坡也承諾投資約10億新元建立晶片研究設施。
然而,這也對新加坡的用電與減碳帶來壓力,目前資料中心產業對星國資訊與通訊產業碳排貢獻率高達82%。EDB資料指出,由於工業減碳需求提升、數位經濟等電力密集型產業增加,新加坡未來5年電力需求峰值預計以5%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成長,需要更多乾淨能源才能滿足未來電力需求。
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經濟重鎮,企業關注如何獲得低碳電力。(攝影:莊閔茜)
企業採購綠電減碳,亞太需建立區域框架
無論是蓋晶圓廠或資料中心,能源條件是選址的關鍵考量。亞馬遜網路服務AWS亞太地區再生能源主管瓦萊麗 (Valerie Choy)指出,在亞洲部分市場,取得再生能源是首要挑戰,需要有完善的採購機制,此外「成本」也是另一道門檻。
微軟亞太永續政策總監休士頓(Will Hudson)則強調,「碳排放」是企業在亞洲設點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尤其範疇三排放占企業碳排比例高達96%,其中約75%來自鋼鐵、水泥、半導體等供應鏈,其中半導體業是最大貢獻者。
為加速能源轉型,新加坡希望能擴大再生能源與低碳能源布局,同時與東協各國商議進口低碳電力,對資料中心業者來說,購買碳權與再生能源憑證REC也是解方之一。全球各地採用的REC制度不盡相同,好比台灣與美國部分州採行電證合一(Bundled REC),而多數國家採行電證分離(Unbundled REC)。澳洲資料中心營運商AirTrunk能源主管張蘭(Lan Zhang)指出,亞太市場多元、條件不一,並沒有「通用」的解方。
她以香港為例,同為地小人稠,無法大規模發展再生能源,AirTrunk選擇與香港電力公司中電(CLP)合作開發生質能計畫,提供「全天候無碳能源」(CFE 24/7)穩定綠電並簽署香港最大屋頂太陽能案。
延伸閱讀》從RE100到CFE 24/7:企業要在亞洲實現「全天候無碳能源」,要克服哪些難題?
而新加坡同樣面臨地理限制,無法大規模建置再生能源。張蘭認為,REC將在亞太扮演重要角色,對剛開始採購綠電企業有助減少範疇二排放;不過由於各國驗證與標準不一,建立區域性REC框架與統一規範,將是擴大推動再生能源市場的下一步。
這次在REM Asia會議上,微軟跟亞馬遜都重申,不再將電證分離的列為長期綠能採購策略,亞馬遜稱最晚在2030年停止採購,微軟表示將全面停止採購電證分離再生能源憑證,期望在減碳、碳移除和乾淨電力採購等領域進行更長期、更具影響力的投資。
顯示對企業來說,面對淨零與供應鏈減碳壓力,「買綠證」達標的表面解方將逐漸淘汰,對亞太市場來說,更需要建立一套有公信力且區域互認的綠電制度。
借鏡新加坡淨零 系列報導
※《RECCESSARY》新推出「借鏡新加坡淨零」系列報導,一日一篇帶您掌握新加坡邁向淨零的關鍵作為,歡迎持續追蹤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