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第4場意見發表會正方代表是有「立院戰神」之稱的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右),反方代表為年僅20歲「反核少女」吳亞昕(左)。(圖片來源:中選會)
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中選會在投票前舉辦5場意見發表會,第四場今(13日)登場。正方代表是有「立院戰神」之稱的台灣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他認爲台灣目前缺乏能源韌性,需重啟核三維持供電穩定,並正視AI電力的來源;反方代表為年僅20歲「反核少女」吳亞昕,她強調核電不是面對問題唯一解方,不應把風險留給下一代。
能源安全》黃國昌:台灣需正視AI電力來源 VS. 吳亞昕:耐震補強也不能解決核電廠風險
黃國昌、吳亞昕針對公投案主文「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發表主張。雙方針對能源安全與核廢料處置議題進行激烈交鋒。
黃國昌表示,這場公投是台灣爭取更低廉、更穩定、更永續的能源,是台灣推動能源公正轉型的契機。過去8年民進黨執政,能源轉型大跳票,根據官方資料到2026年底再生能源無法達到20%。他認為不能再延續錯誤的能源政策,加上近期的丹娜絲颱風,太陽能板四處散落,已淪為大型廢棄物的垃圾場。
若從能源安全的角度來看,台灣97%能源仰賴進口,天然氣的儲存量僅7~11天,煤炭的安全存量僅1個月,他直言,「台灣的能源供給根本毫無韌性可言。」許多國際友人更建議,台灣應至少保留一座核電廠,才能在國家安全遭受威脅時,提供基本的電力需求。
黃國昌指出台灣的能源供給根本毫無韌性可言。(影片截圖:中選會)
核電歸零後,黃國也拋出質疑「台灣真的不缺電嗎?」他反問台電為何要偷偷重啟許可證已到期的高雄興達燃煤電廠,以及8月初台電宣布禁止核准桃園以北的5MW(千瓩)資料中心用電。
黃國昌引述美國商會日前發布的《2025台灣白皮書》指出,半導體、AI關鍵產業在台灣面臨到供電不足的風險,「當AI時代來臨,電力即算力,算力即國力。如果政府把AI視為重點產業,必須正視使用AI的電力來源。」
年僅20歲吳亞昕辯論一開始就質疑對手黃國昌,曾擔任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的反方代表,反諷其宣稱追求「非核家園」是不變的價值,如今立場大轉彎。
吳亞昕說明,目前核三廠耐震設計不足,就算是耐震補強也不能解決全部的風險,台灣是在兩大板塊造山形成的島嶼,斷層多、地震頻繁,「蓋在斷層帶上的核三廠的風險,即使是建築物再能抵抗搖晃也無用。」根據國外同樣有活動斷層經過核電廠案例,美國選擇除役核電廠並遷走核廢料,日本則是規定不能重啟運轉。
吳亞昕還現場朗讀一封來自福島青年的信,信裡提到,福島核災事故後已有超過300位孩童得了甲狀腺癌,許多年輕人也每年需要接受甲狀腺癌的檢查,一場核電事故足以改變居民的人生,許多人認為核電是乾淨、便宜的選擇,並非是事實。
吳亞昕現場朗讀一封來自福島青年的信,提到許多人認為核電是乾淨、便宜的選擇,並非是事實。(影片截圖:中選會)
回到台灣,一旦核三廠發生核災,屏東10%土地上的人民可能需永久撤離,全台則有2%土地需撤離,且方圓130公里內的漁獲甚至不能食用。假如核三重啟,仍許審慎思考核廢料處置。
核廢難題》黃國昌:國際已有科技解方 VS. 吳亞昕:台灣連一座最終核廢料處置廠都沒有
針對用過的核燃料棒處理,本身是三個孩子父親的黃國昌說,不會把這個世代的問題丟給下一個世代承擔。話鋒一轉他更批評執政黨拿「用過的核廢料棒放誰家來恐嚇人民」,並點名負責核廢料選址的非核家園推動專案小組已超過四年沒有開會,甚至直到最近才研議討論核廢料選址的法案。
黃國昌要民眾放心,用過的核燃料棒可以安全存放在核電廠內,乾式儲存的存放年限長達至少40年;至於最終處置問題,科技已有解方,新技術「深孔地質處置DBD」已成為國際主流選項,透過鑽井技術,將高階核廢料直接注入地表下3到5公里深的結晶岩層,利用地質天然屏障進行長期隔離,不僅節省空間與施工風險,且技術已成熟。
今年6月,經濟部與台電更遠赴芬蘭、瑞士的高階放射物處置廠參觀並簽下備忘錄,來協助台灣規劃接下來的場址。關於核廢料選址,黃國昌認為,要避免政府獨斷決定,而是需要由上而下進行社會溝通,他認為現在處理核廢料已有新技術,「不能再用過去的恐懼來否定未來的發展。」
反方代表吳亞昕則說,40年前台灣社會選擇了核能,認為這是安全先進的能源選項,甚至樂觀認為很快就可以找到處理核廢料的方式,但福島打破了核電神話,顯示在自然災害與人為疏失交互作用下,核災仍可能發生。
針對台灣的能源結構,吳亞昕認為如果大家都認同再生能源是台灣的未來,就應該解決發展再生能源過程中所碰到的問題,而非一再地污名化;面對核電的分歧,則需要回歸科學和理性去討論。
「今天我們連一座最終核廢料處置廠都沒有,我們要如何相信核廢料是有解的?」吳亞昕評估,核三即便重啟,發電期間也有限,但核廢料風險將伴隨數百年、幾十萬年,變成是下一代的青年將承擔核廢的難題。
吳亞昕認為,核廢料的處理攸關社會公平正義,不僅選址費時、更牽涉道德責任的問題。她引述德國政府的說法,「只要核電沒結束,就不可能誠實處理核廢料。」唯有停止核電廠後,核廢料的總量才有辦法被估算,對台灣來說,如果持續使用核電,將繼續製造更多的核廢料,吳亞昕直言,沒有資格為了自己這一代的電力需求,將風險留給下一代。
面對能源爭議,吳亞昕坦言,選擇任何一種能源都必須付出代價,沒有一種能源是完美可行,而是要站在科學與理性的角度下,看清楚每種能源背後的風險。他認為問題關鍵在於,如果連風險都還沒有釐清的話,核三是否重啟這個問題,不應被草率地由全國公民投票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