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延役公投的正方代表立委翁曉玲(右),及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於8月9日進行第二場電視意見發表會。圖片來源/公視)
核三延役公投第二場電視轉播意見發表會9日登場,國民黨籍立委翁曉玲擔任正方代表,她強調,核電是穩定、便宜且乾淨的能源,是多數民意;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代表反方主張,核三延役的安全性與成本具不確定性,發展再生能源不只能強化能源韌性,更能提升台灣產業競爭力。
翁曉玲:核三廠占全國發電量約 6%,卻是關鍵「救命電」
翁曉玲表示,核電是全球公認的低碳、穩定、可負擔能源,美、日、法等國占比高,而德國棄核也是因為綠電取得便宜又容易,跟資源匱乏的台灣無法相比。台灣核電缺口如今幾乎由火力發電補上,夜間高達95%用電來自燃煤、燃氣,不僅加劇空污與碳排,更威脅能源安全。台灣96%能源仰賴進口,一旦發生海運中斷,恐面臨大規模停電。
翁曉玲指出,核三占全國發電量約 6%,是關鍵的「救命電」。與化石燃料相比,核電零碳排、不產生空污,對健康危害更低;火力發電造成的 PM2.5 與空氣污染,與肺癌、心血管疾病息息相關,台灣肺癌發生率與死亡率多年高居第一。
翁曉玲進一步表示,再生能源雖需發展,但受天候限制,無法獨力承擔基載電力。核電則不受氣候影響,可與綠能互補。全球約有111座的核子反應爐運轉時間超過40年,而核三廠設備健全、運轉紀錄良好,國際核能機構多次評鑑安全,且恆春在地七至八成居民支持延役。核廢料處理技術持續進步,台電2017年也有提出長期處置計畫,不是無解。
翁曉玲批評,錯誤的能源政策導致台電連年虧損、電價四度上漲。而核電發電成本僅為再生能源的1/4、燃煤燃氣的1/3,小小燃料丸即可替代1公噸煤。世界各國紛紛重返核能,台灣不能因意識形態自我設限。
(正方代表翁曉玲於意見發表會上主張,核電是全球公認的低碳、穩定、可負擔能源,美、日、法等國占比都很高。圖片來源/公視)
林子倫:核三延役如同讓40年老車上路
林子倫比喻核三延役是讓40年的老車重新上路,即使維修後能開,仍可能面臨零件停產或漫長等待進口的風險。
他說,核三廠位於地震帶,地質專家多次警告地質條件與耐震設計不足,且在地緣政治緊張下,核電廠可能成為攻擊目標;在成本上,國際經驗顯示延役工程易嚴重超支,事故賠償金額巨大,如福島災後賠償逾 10 兆日圓,核安保險費也隨之飆升。
林子倫說,核廢料處置的成本不僅成為政府長期的財政包袱,所謂「便宜的核電」也一定有人付出成本,也就是將成本與風險轉嫁給未來世代與台灣社會。
他說,核三延役等同將核安風險集中由屏東與南部居民承擔,與聯合國「不遺漏任何人」的永續原則背道而馳,也違背了世代正義。
針對正方多次提及的空汙問題,林子倫引述台中市政府環保局數據,2024年上半年台中市PM2.5平均濃度較2018年同期下降近三成,顯示核電廠如期除役並未導致空氣品質惡化。
此外,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報告也指出,台灣燃煤發電逐年減少,從2020年到2024年燃煤占比已降至39%,低於燃氣的42%;同時,台灣自2007年碳排放高峰以來也持續下降。
林子倫強調,全球能源轉型主流趨勢明確:發展再生能源,兼顧成本效益與資源配置。若將延役核三的資源轉投入淨零轉型與多元再生能源系統,將更有助於提升台灣能源韌性。
(反方代表林子倫於意見發表會上主張,真正的能源安全是發展多元、分散、在地化的再生能源系統,非對單一大型電廠依賴。圖片來源/公視)
林子倫:再生能源不只是減碳的手段,更能幫台灣抵禦衝擊與風險
林子倫認為,台灣能源政策必須超越「擁核」與「反核」的兩極對立,聚焦能源安全與韌性。能源安全不僅關乎燃料存量或發電容量,更在於能否在極端氣候、地緣政治衝突與供應鏈中斷時,抵禦衝擊並快速恢復。
他說,台灣需發展更多元、分散、在地且具民主參與的再生能源體系,確保供應穩定、靈活且永續。國際對能源安全定義已轉向「韌性」,關鍵在於能源系統是否能承受並化解風險。
相較大型集中式核電廠,容易受輸配電瓶頸限制並在地緣政治風險下脆弱;分散式太陽能、風力、地熱、生質能、小水力與海洋能,結合智慧電網與儲能設備,不僅提升系統靈活度,也強化社區與產業園區的能源自主與韌性。能源越貼近使用者、設計越靈活,危機中越能撐住並迅速回復。
林子倫指出,隨著電網與儲能技術進步,再生能源的可控性和可靠性大幅提升,發展潛力持續擴大。
林子倫:新能源產業可以是下一世代的護國群山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及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長期分析,為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全球電力結構將大幅轉型,再生能源占比將從約30%提升至近90%,成為供電主力;核能比例則維持約10%,與現況相仿。這不只是減碳共識,更是能源安全與韌性的戰略選擇。
但他也坦言,台灣在能源轉型上確實有挑戰,近年來,台灣的政策與治理模式正隨之調整。除了推動太陽能模組的回收機制,也積極推動環境與社會協調機制,並在國土計畫中納入再生能源用地的規劃。
林子倫認為,台灣應避免在高度爭議的能源選項上陷入政治僵局或社會對立。更重要的是,發展再生能源不僅提升能源安全與韌性,也是助力產業減碳與提升競爭力的關鍵策略。
做為出口導向的國家,台灣產業必須面對國際供應鏈的減碳要求與綠電使用壓力。台積電與半導體產業皆需綠電,綠電使用將成為台灣產業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戰略,並帶動綠能產業鏈快速成長。目前有近百家綠能發電業者,太陽光電廠商超過450家,創造綠色就業與創新機會。
他相信,台灣的智慧與勤奮,能讓新能源產業成為下一代的護國群山。
「能源政策是選擇題,不是是非題。」林子倫說,「我們這一代幸運地擁有更永續、更低成本的能源選項,我們要投資未來,走回頭路會到不了新地方。」
※ 本文獲得《CSR@天下》授權刊登。原文標題:〈【核三公投】翁曉玲:核三占台灣發電6%,是關鍵的「救命電」;林子倫:再生能源才能抵禦衝擊與風險,更是下世代的護國群山〉,文:廖嘉瑜
CSR@天下|延伸閱讀
- 【核三公投】葉宗洸:核三延役有助抑制電價上漲;曾文生:核電100%安全的成本遠高於效益
- 【核三公投】核電算不算綠電?黃士修:核三延役符合ESG永續投資;甘崇緯:2050年前無法最終處置核廢的核電就不是綠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