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先進核能開發商ThorCon提案在印尼興建浮動式核電廠的示意圖。(圖片來源:ThorCon)
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不少東協國家將發電量較低的小型核反應爐(SMR)視為過渡能源,其中印尼進展最快,目前已經確認29個潛在場址,但整體而言,東南亞的SMR發展仍需克服3大障礙。
東協國家看好SMR,IEA預估核電規模創新高
在經濟及科技帶動下,東南亞將佔全球能源需求增長的4分之1,儘管化石燃料將持續成為主要電力來源,但包括核能在內的低碳能源,是這些開發中國家追求淨零的解方之一。例如菲律賓已經選定美國SMR供應商、越南國會也在2024年通過重啟核電等,泰國的電力發展計畫也設定開發兩組規模300MW(千瓩)的SMR。
英國顧問公司GloblaData資深電力分析師Attaurrahman Ojindaram Saibasan認為,相比東協其他國家面臨較多的審查及反對意見,印尼的小型核電發展較快,包括國家電力公司(PLN)與美國、日本合作,為偏遠地區開發SMR;總部位於美國的核能開發商ThorCon在印尼的首座核電廠,預計2032年開始商轉。
延伸閱讀》印尼首座核電廠選址揭曉!多國爭取核能合作,礦產資源成美企設廠關鍵
國際能源總署(IEA)執行董事比羅爾(Faith Birol)表示,全球各地都能看到核能復興的徵兆,而且在新的電廠、新的國家計畫、以及各國對小型核反應爐感興趣的情況下,預估2025年的核能發電規模將創新高。
延伸閱讀》AI用電推動核能投資潮,IEA預測2025年核能發電量將創下新高
印尼的實驗小型核能模組工程圖。(圖片來源:印尼國家原子能總署)
小型核能3大阻礙:成本變動、安全風險、缺乏人才
儘管核電技術愈來愈進步,但目前擁有SMR的國家多交由國有組織運作,導致成果及成本不透明。
印尼智庫「能源轉型研究所」(Energy Shift Institute)總監普特拉(Putra Adhiguna)以美國愛達荷州的一座SMR發電廠為例,指該電廠原本承諾以每千度電55美元(約新台幣1,760元)的價格提供核電,沒想到光是成本就已經達到89美元(約新台幣2,848元)。由於SMR技術尚未大規模商業化運作,批評者多對其「成本較低」的說法存疑。
延伸閱讀》SMR、核融合是什麼?全球掀核能復興潮,技術優缺點、國際動態一文掌握
所幸愈來愈多金融機構支持核能,有助於緩解核電廠建造的融資壓力。英國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企業溝通經理普雷斯頓(Henry Preston)表示,全球有14家金融機構支持核能裝置容量在2050年增加2倍的目標,並預料在核能政策及法規更加完善的情況下,能鼓勵更多投資者挹注。
但除了資金及成本問題,核能安全問題也是一大阻礙。IEA指出,能否妥善處理核廢料及受輻射污染的廢棄物,是民眾能否接受核能的重要關鍵。尤其1986年車諾比(Chernobyl)、2011年福島(Fukushima)的核災事故,都在東南亞國家民眾中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IEA也點出核技術仍高度掌握在少數國家中,例如俄羅斯掌握全球4成的核燃料鈾。而這種現象凸顯東南亞國家缺乏訓練有素的工程師及科學家,越南官方預估,重啟核能的計畫將出現2,400個人才缺口,需要時間慢慢建立整體生態系統與技術。
資料來源:AP、Asia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