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SMR、核融合是什麼?全球掀核能復興潮,技術優缺點、國際動態一文掌握

核能

淨零轉型趨勢下,具有低碳、供電穩定特性的核能備受各國青睞。(圖片來源:iStock)

面對氣候變遷,大眾對再生能源寄與厚望,但發電量往往只能「看天吃飯」,因此具有低碳、供電穩定特性的核能備受各國青睞,《RECCESSARY》特別整理核能發電技術優缺點與國內外新進展,提供讀者一次掌握。

核能發電技術歷史悠久,1954年世界第一座民用核能電廠啟用,根據《2023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截至2023年中期,全球共有407座反應爐在32國家運轉中,裝置容量達到365GW(百萬瓩),全球總發電占比約為9.2%。曾經有一段時間,核能因為核災事故沈寂多年,不過近年來在淨零、氣候變遷議題下,核能減碳的優勢又重新獲得眾人目光。

什麼是核能?

核能(nuclear power)是透過放射性燃料鈾235分裂過程所釋放的熱能,使水沸騰製造水蒸氣,驅動渦輪機產生動能。跟火力發電一樣都是用水蒸氣熱能,但發電過程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與溫室氣體,也被視為是潔淨能源(Clean Energy)。

核能發電原理

現在常見的核能機組,主要是指核分裂技術(nuclear fission),運用物理學中的連鎖反應,以重原子核經中子撞擊後,會釋放出新的中子,再撞擊其他原子核,只要有足夠的原子核,分裂反應就能一直持續下去,並且釋出能源。補充燃料後可以連續運轉18個月,扣除歲修時間,平均全年產能利用率(容量因數)可達90%以上。

核能發電優缺點

在2050年淨零目標下,核能發電最大優勢在於所需燃料少、發電穩定、過程不會有任何的碳排放,有效降低國家與企業的電力排碳係數;加上發電量不會因為天氣、季節與日夜有所差異,提供電網穩定供電。

然而核能發電也因為其核廢料、核能安全與核武擴散風險等缺點備受社會檢視。核能反應伴隨著高輻射性的廢棄物,又分為低階、中階與高階,低放射線廢棄物如紙張、工具、服裝,中階如化學污泥、受污染反應爐部件;以及危險性最高、放射性可達萬年之久的高階核廢料(high level waste,HLW),如用後燃料棒(spent fuel)。

此外,核能的安全性始終令人憂心。1986年車諾比核災、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後,核能安全議題不斷被提起。除此之外,在俄烏戰爭中,核電廠更成為攻擊目標,歐洲最大核電廠——札波羅熱核電廠(Zaporizhzhia)多次陷入核災風險。

核能有哪些新技術

為了降低核能風險,已有許多科學家與民營企業正投入新一代核能研發,分為核分裂技術的「第四代核能反應」與「核融合技術」。

第四代核能技術(Gen IV)

科學家們在1938年發現核分裂,進而衍伸原子彈、核子反應爐應用。若以年代區分核能的發展,其中1950~1970 年為第一代電廠、1970年至今的現役核電廠則是第二代,2000 年後為再改良的則是第三代,目前科學家與核工業大廠們則正在研發第四代先進反應爐。

相較於前幾代,第四代核反應爐聲稱更永續、經濟與安全,處理更少的核廢料。其技術包括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SMR) 、高溫氣冷反應爐(HTGR) 、氣冷式快反應爐(GFR)、鈉冷快中子反應爐(SFR)、鉛冷式快反應爐(LFR)液態氟化釷反應爐(FHR) 、熔鹽燃料反應爐(MSR)等。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顧名思義,為傳統大型核電廠的縮小版本,容量不超過300MW(千瓩),有的甚至低於100MW,聲稱可以先在工廠組裝後再送到現場裝置,藉由大量生產、大量組裝,節省建廠時間跟成本,只是現在也面臨規模小、成本上升的挑戰。

核融合(nuclear fusion)

與此同時,現在也有許多國家以太陽的核融合反應為靈感,正研發核融合技術,希望能在地球上打造一顆「人造太陽」。

透過兩個較輕的原子核,在高溫高壓下結合形成一個較重的核和一個極輕的核,以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產生巨大能量,但目前該技術尚未跨出實驗室。

目前最為知名的核融合設備為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ITER),由歐盟、印度、日本、中國、俄羅斯、韓國和美國集資與運行,但由於COVID-19疫情衝擊供應鏈,拖累工程進度,已二度調整預算與測試時間,全面測試延至2039年才會啟動,較先前估計的2035年,晚了4年。

ITER

ITER 是目前正在建設世界上最大的實驗性托卡馬克核融合反應爐。(圖片來源:ITER

台灣核能發電現況與政策規劃

在台灣的能源配比規劃中,現階段仍無核能身影。

目前台灣能源結構現況,2023年台灣發電組合為燃氣39.5%、燃煤42.2%、再生能源9.5%、核能6.3%、其他2.4%,預計2025年核電發電量將歸零。政府已設定2030年「綠電占比30%,燃煤占比20%,燃氣占比50%」,達成增加再生能源、天然氣,減少燃煤發電的減碳效果。

核三2號自今年10月21日起進行停機大修41天,核電發電暫時歸零。(圖片來源:台電)

核三2號自今年10月21日起進行停機大修41天,核電發電暫時歸零。(圖片來源:台電

依照《核管法》現行法令規定,核電廠執照有效期間為40年。如今台灣核一、核二廠已停機,核四廠未啟用,僅存的核三廠於2023年4月通過除役計畫,核三1號機已在7月27日執照屆期日停機,核電占比降至3%,核三2號機將於2025年5月17日除役。

若核電廠要延役,依照《核管法》得在5年前提出延役措施,時間上已來不及。因此依法核三2號機仍得在2025年5月退場除役,台灣核電發電量真正歸零。

目前政府對於新型核能計畫持開放態度,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先前重申有3前提,必須要有核安、核廢處理及社會共識。但目前台灣高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選址欠缺法源依據,依台電計算,最快也要2055年才能完成高階最終處置場的建造與運轉試驗。

國外核能發展現況

為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台灣對於核能的立場開始鬆動,部分國家也大力擁抱核能。2023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期間,美國、加拿大與日韓等25個國家便簽署核能倡議,目標在2050年讓核電成長為2020年的3倍。

根據能源顧問公司伍德麥肯錫(Wood Mackenzie)預估,全球核電裝置容量將在2050年達到669GW(百萬瓩),較目前的323GW增加1倍多。

1. 美國

支持核能技術的美國,擁有93座核能反應爐為全球最多,同時積極研發小型核能與新一代核融合技術。美國核電廠平均年齡高達41.6年,美國能源部也鼓勵核電業者申請二次延役,每次申請延役20年,最長可以運轉80年。

截至2022年7月,美國已有88座反應爐獲得首個20年延期的許可,另外美國有20座反應爐正在規劃延役至80年。

2. 法國

擁核大國法國,電力結構有70%來自核能,其中約17%來自回收的核燃料。法國共有56座可運作核電廠,容量達61,370MW(千瓩)。由於法國發電成本極低,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力淨出口國,每年可從中獲得超過30億歐元(約新台幣1050億元)收益。

3. 德國

身為能源轉型的代表國,德國在2023年4月15日關閉最後3座核能反應爐,結束核能發電的歷史。儘管德國反對核電,但目前進口電力有3分之2來自核電,特別是法國的核電。

回顧德國的廢核歷史,自1998年德國聯邦選舉後組成的聯合政府,決定逐步淘汰核能,雖然2009年新政府上任後取消計畫,但 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核安問題重新浮上檯面,確立德國廢核的立場。

4. 日本

在日本2011年311大地震發生前,日本核能供電占比達30%,然而福島核災重挫日本核能發展,所有核電廠運營暫停。

隨著能源的需求提升,加上減少碳排的壓力,日本對於核電的態度有所轉變。日本政府修訂能源政策,目標2030年將核能發電占比恢復至20%,以實現穩定和可負擔的能源供應,應對全球暖化。

5. 中國

中國近年加速核能發展,中國運行的核電機組共56台,截至2024年6月30日總裝置量達58218.34MWe,2024年1~6月全國累計發電量為44354.5億度,占中國累計發電量4.79%,核電設備平均利用率為88.85%。

為推動新一代核能技術,中國在今年8月一口氣核准5座核電計畫、共11部核電機組,總投資預計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約新台幣9,000億元)。

雖然核安、核廢料議題未有解答,但為了同時滿足淨零、穩定供電目標,各國政府都把核能視為減碳的選項之一,興起核能復興浪潮。如果想了解最新核能發展趨勢,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共同邁向乾淨電力的未來。

資料來源:工研院綠色和平國科會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相關主題
亞太離岸風電衝56GW!資源搶奪、企業購電瓶頸未解,產業聚落何時迎曙光?
氫能成潔淨能源新寵:藍氫、綠氫怎麼分,台灣如何跟上趨勢?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