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業眾信電力、公用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攝影:莊閔茜)
氫能是全球邁向2050年淨零的關鍵技術之一,能助力發電、船舶長途交通工具、重工業產業低碳轉型,不過國內的氫能發展還處於早期階段,台灣能否在全球淨零趨勢下把握商機?
根據台灣淨零12項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氫能也列在其中,《RECCESSARY》專訪勤業眾信電力、公用事業與再生能源產業負責人林孟衞,分析台灣氫能發展潛力,以及如何打造更好的氫能投資環境。
擁半導體、電子零組件供應鏈,台灣燃料電池製造有優勢
今年台灣兩座加氫站即將上路,分別是中油高雄加氫站、聯華林德台南樹谷加氫站,預料氫能將漸漸進入大眾視野。除此之外,燃料電池技術(指將氫化學能轉為電力),也因為台達電、氫豐綠能、保來得等台廠積極布局,受到市場關注。
燃料電池以水或天然氣當成來源,藉由內部複雜化學反應轉換成電能發電,能應用在儲能或不斷電系統(UPS)。林孟衞認為,燃料電池成本有機會比鋰離子電池還要低,還有安全性高等優勢。
在燃料電池供應鏈中,他也看好台灣的機會。林孟衞點出,台灣優勢在於擁有相當強大的電子零組件、半導體公司,完整的科技供應鏈有助台灣打造燃料電池製造量能,包括電池關鍵零組件、化學零組件跟電子零組件,甚至是系統整合,台灣已有不少廠商投入。
雖然目前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多由歐美國家掌握,但林孟衞認為,歐美的製造成本相對高,反而凸顯台灣的機會。台灣擁有完整的供應鏈,加上內需市場對燃料電池應用的高度需求,在成本降低、實現標準化與大規模量產的過程中,具備明顯優勢。
此外,企業綠電需求水漲船高,尤其許多科技大廠與工業大戶都受到國際供應鏈跟客戶的壓力,加上台灣太陽能建置遇到瓶頸、企業也不易購買離岸風電,就需要更多綠電來源,氫能就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解方。
台灣氫能發展3大挑戰
台灣有氫能製造量能、也有綠電需求,乍看之下是一個相當具有潛力的產業發展項目,但現階段仍有3個待克服的挑戰。
挑戰1:氫能法規定位不明確
要逐步邁向淨零排放,綠氫重要性不言可喻,氫能來源需百分之百源自於再生能源,但「低碳氫」在過渡期也會扮演重要角色。林孟衞指出,台灣沒有「低碳氫」的法源標準,在製氫過程中,碳排需要低到什麼程度才可稱為「低碳」,必須先明確定義,才可讓RE100企業使用。
延伸閱讀》氫能成潔淨能源新寵:藍氫、綠氫怎麼分,台灣如何跟上趨勢?
此外,目前氫能也非再生能源發電設備,因此台電不能依法讓綠氫、綠氨等發電公司轉供。林孟衞進一步說明,政府要先釐清「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設置管理辦法」,確認綠氫、綠氨屬於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才能讓綠氫、綠氨被視為是一種綠電。
另個重點是電業登記規則,包括電業籌設許可、施工許可、發電業執照等重要的申請,都未針對綠氫或綠氨有所規定。林孟衞指出,設立發電業第一階段就是申請電業籌設,但綠氫、綠氨都沒有列在其中,業者也無法遵循並向經濟部申請。
根據《電業法》第10條,再生能源發電業所生產的電能需用電網輸送,可請求輸配電業調度。林孟衞解釋,由於氫能沒有被視為再生能源,按《電業法》的電業登記規則,氫能就屬「妾身未明」,台電也沒有辦法幫忙調配或優先轉供。
延伸閱讀》氫能市場上看38兆元!7成需求來自工業,推動亞太跨境氫能貿易
無論是在地製氫或進口綠氨/氫氣,都需要擴建港口。(圖為示意圖,來源:Wing1990hk, CC BY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挑戰2:土地需盤整
再來是布建基礎設施,無論是「在地製氫」或「進口綠氨/氫氣」,都需要擴建港口。林孟衞指出,電解水製氫若使用海水為來源,就需要先進行海水淡化的流程;而進口氫能則需要像進口天然氣一樣,建置接收站接收綠氨,再轉換成綠氫。
不過,港口擴建涉及跨部會議題,港口用地為交通部管轄、工業用地議題歸屬地方政府、海岸邊用地則是內政部執掌。林孟衞建議,大規模氫能發展需要仰賴政府、地方跨部門商議跟溝通,盤點可用的腹地空間,先圈地讓業者可以申請、租用或投標,以解決港口議題。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議題一直是許多開發商的痛點。林孟衞認為,目前國際實務已有許多氫能用地參考方向,可以先藉由示範場域或是監理沙盒來推廣。
挑戰3:環評沒先例
另一方面,發電廠、開發案都需要經過環評。在地製氫方面,台灣有25座海水淡化廠,總產能4.5萬公噸,雖然多數位於離島,但環評已有路徑可參考。
至於進口綠氨轉為綠氫發電,林孟衞認為還需要進一步確認程序,像是綠氨接收站是否需要像天然氣接收站單獨環評,或是和綠氫發電設施一併審查,有待主管機關進一步釐清。
他認為,由於現階段法規、土地跟環評尚未釐清,因此現在業者主要都是先在國外發展,再將氫氣送回來。林孟衞點出,氫能發電案子都需要先找好買家,法規未明朗也無法簽合約,因此台灣還在發展前期,尚未開始談及融資階段。
目前林孟衞也有觀察到許多台廠對氫能投資有興趣,但苦於法規、土地跟環評3大議題,「只要解決這些挑戰,就可以打通金流,可以讓台灣有能力製造、進口足夠的氫氣。」
他坦言,市場上投資興趣強烈,然而淨零時程逼近,時間不等人,若法規處於原地踏步階段,商機就會慢慢消退,可能會轉移到日本、韓國與中國,台灣應把握發展氫能的機會。
延伸閱讀》台灣首起海外綠氫開發案!睿禾陳坤宏牽線澳洲,搶攻兆元氫能產業
市場上對氫能投資興趣強烈,但林孟衞也提醒,若法規處於原地踏步階段,商機就會慢慢消退。(攝影:莊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