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th Pole、Verra漂绿争议发酵 企业要买可信碳权有哪些守则?

EN

(图片来源:iStock)

2023年10月全球知名的碳项目开发商瑞士南极碳资产管理公司(South Pole)被媒体和内部吹哨人指控大型护林计画卡瑞巴减排专案(Kariba REDD+)的碳信用额度不实,其气候效益被高估至少五倍。 此外,多家媒体和稽核机构也发现此专案的会计有问题,其资金流通方式难以追踪,大部分的利益似乎都流回South Pole和其合作对象碳绿色投资(Carbon Green Investments, CGI)。

尽管South Pole后续仍宣称卡瑞巴专案所卖出的碳信用有效,但实则难以避免市场对其品质的质疑。 知名企业Gucci、大众汽车、雀巢和麦肯锡都曾购买卡瑞巴碳信用,用以宣称达到碳中和,在争议爆出后,这些企业基本上只能选择认赔,否则会连带被贴上漂绿的标签,或什至面临诉讼。

即使经认证机构认证也可能面临漂绿

实际上,South Pole所有卖出的碳信用都系依据Verra的规定通过认证,却仍爆出额度不实的问题。 同时,Verra也被英国《卫报》及德国《时代周报》(Die Zeit)所合作的调查报导指出,「只有少数雨林计画显示森林砍伐减少的证据,94%的碳信用额对气候没有任何好处」。

REDD+碳信用过量发放以及方法学不够严谨等争议,Verra虽然否认,但仍引发了市场的的高度关注,由于Verra所认证的碳信用在市场上有35%的占有率,REDD+项目更 占市场交易量的44%,因此此波浪潮毫无疑问地导致了2023年退役的碳信用量成为七年来最少的一年。

在此事后,Verra的执行长宣布辞职,随后机构也发布新方法学,并规划持续进行改革,预期在2025年彻底修改REDD+方法学。 Verra认证的碳信用无法完全信任这点,导致许多品牌商不得不移除环境友善等相关声明,对于自愿性市场的成长确实存在一些挑战。

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提高碳信用品质

目前陷入漂绿的个案,主要围绕在碳信用品质不佳以及行销宣传不实等两大议题上。 在行销宣传面,欧盟、美国等地区的政府已祭出一系列规范,禁止企业使用误导性字眼。 而在碳信用品质面,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CVCM)和自愿性碳市场诚信倡议(VCMI)先后提出十项核心碳原则及《碳信用声明施行守则》供企业遵循。

其中,ICVCM也将在2024年针对100多种碳信用方法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原则,目前已知市场上大约有1%的碳信用是不太可能符合标准的,包含天然气发电、余热回收和工业能源效率等专案类型。 而这些项目既然被认为不太可能符合标准,也就表示极为可能被视为垃圾碳信用,或什至被禁止再发行。

图一、十项核心碳原则

图二、《碳信用声明施行守则》流程

立即下载《Reccessary年报》,一次掌握绿电与碳市场新知!

漂绿议题对自愿性碳市场的影响

在漂绿背景下,自愿性碳市场的供给端需要采用更为严谨的方法学、加强碳信用专案的监管及验证,并且建构公开、透明的平台,将所有碳信用发行、退役、 转移等活动以不可被篡改的方式如实纪录,区块链对于供给端来说或许会是个必要且有效率的应用。

在需求端,追求净零的企业也需要更谨慎地选择碳信用类型和抵换比例来实现其目标。 企业可以藉由与保险公司、评级单位、经验证的碳项目开发商和第三方验证机构合作,以确保环境效益是真实可信的。最重要的是,企业一定要投入自身减碳,避免对碳信用过度依赖,才能有效地降低漂绿风险。虽然漂绿争议是个打击,但根据统计,有购买自愿性碳信用的企业,其在气候行动面的表现和速度整体是优于同业的,也就是说更具备绿色竞争力,更能应对未来的市场变化。 (参考下图三,参与自愿性碳市场的企业买家中有34%通过SBTi,非自愿性碳市场买家则只有10%通过。)

图三、通过SBTi的比例[1]

2023年碳信用的发行量和退役量皆较过去两年低,特别是退役量减少了10%以上,其中主要是来自REDD+和可再生能源这两大类型的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自愿性碳市场的市值仍维持跟2022年差不多,不难理解为市场正走向品质导向,二氧化碳移除类型的专案虽然量少且价高,但其购买量在2023年成长了 五倍,已然是新的市场宠儿。

尽管漂绿风波蔓延,但长期而言,自愿性碳市场仍会继续成长茁壮,因为这是企业、政府达成气候承诺的重要管道,且有些项目确实对环境有正面效益。 整体来说,市场参与者和所有利害关系人不能再将碳信用视为偷懒的工具,因为市场将出现三大变化以避免漂绿:

  1. 高单价、高品质碳信用将成为市场成长的主力:特别是碳移除类型的专案将会更受青睐
  2. 方法学、第三方验证、购买后的行销宣传皆会面临更严格的法规限制:继欧盟释出《消费者赋权绿色转型指令》后,相信其他地区也会逐步推行类似规范。
  3. 2024年至2026年成为防漂绿的关键年度:预期争议爆发后的这三年内,将会是各项标准修订进程最快速的时间点,欲参与市场的企业需要特别注意相关规定的更新。

减碳议题日益受到关注,伴随的除了是更严格的法规和标准以打击漂绿行为,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气候行动的期望也会提高。 漂绿挑战了自愿性碳市场,但也为参与者带来机遇。 透过监管、验证、透明度和可信度的提高,自愿性碳市场能更好地应对漂绿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应共同努力,促进市场健全发展,有效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1] 资料参考Ecosystem

相关新闻 漂绿 ESG

Carbon Forward Asia新加坡登场 多方专家探讨亚太碳市场新动态
马来西亚绿电如何买? 最新企业采购绿电方案与趋势一次看
Back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