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價疊高成本,房物價跟著漲?從營建成本及iPhone價格看碳成本誰買單

台灣碳費將於2026年開徵,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噸的排碳大戶將開始為其碳排付費。

台灣碳費將於2026年開徵,年排放量超過 2.5 萬噸的排碳大戶將開始為其碳排付費。(圖片來源:iStock)

台灣碳費將於2026年開徵,鋼鐵、水泥業等排碳大戶將成首波徵收對象。自碳費制度提出至今,外界反彈聲浪不斷,因擔憂這些額外成本將造成「綠色通膨」(Greenflation),使房價、物價抬升,最終剝消費者身上一層皮。然而,減碳成本真的都轉嫁給消費者了嗎?碳費對房物價的具體影響為何?

本文擷取自RECCESSARY最新季度報告《破解綠色通膨迷思:從房價到iPhone,碳費如何衝擊企業成本?》,將以營建業成本及iPhone價格兩大案例探討碳成本與產品價格間的關係。

綠色通膨是什麼?

綠色通膨係指在推動環境政策與綠色技術的過程中,因碳成本上升導致商品與服務價格增加的現象,影響因素包含碳稅排放交易體系(ETS)和再生能源補貼等。這些政策雖然能夠減少碳排放並推動綠色技術的發展,但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成本,進而造成商品價格上漲​。

以台灣為例,政府為實現2050淨零目標,正積極推動碳費制度和能源轉型。然而,徵收碳費將對鋼鐵、水泥等高碳排產業帶來巨大的碳成本挑戰,而這些上升的成本最終會轉移到如建築業等下游產業,進而對房、物價產生影響​。

從營建業成本看碳費如何衝擊房價

在台灣,碳費政策的實施對營建業的影響已逐漸顯現。由於鋼鐵水泥產業首當其衝,相關建材成本將水漲船高,進而反映在下游的營建業。

初期碳費徵收時,營建材料成本上升幅度較不明顯。如下圖一所示,若碳費以每噸300元起徵,鋼筋成本將增加約1.14%,混凝土成本則上升約3.37%。隨著碳費逐年提高,預計到2036年,鋼筋成本可能上升至9.95%,混凝土成本將增加至24%,這些成本將推升房價。預計到2036年,房價上漲幅度將約為2%​。

不同碳費起徵費率對每單位鋼筋與混凝土的成本影響

圖一、不同碳費起徵費率對每單位鋼筋與混凝土的成本影響

低碳產品比較貴? iPhone碳成本與價格的真相

蘋果公司(Apple)在減少產品碳足跡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在供應鏈中大幅削減碳排放。然而,這些減碳成本是否直接由消費者承擔?綠色產品是否誠如大眾普遍認知的,與價格高昂劃上等號?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蘋果在減碳過程中使生產成本增加,但iPhone的價格並未隨之上揚。從下圖二來看,從2016年到2023年,iPhone的碳足跡減少了11%,但價格卻反而下降了約15.6%(經通貨膨脹調整後),顯示蘋果並未將其減碳成本賺價至消費者身上​。

 iPhone歷史價格與產品碳足跡

圖二、 iPhone歷史價格與產品碳足跡

價格波動背後: 不同產業間的碳成本影響

上述案例顯示,碳費和減碳成本並不一定會直接推高商品價格。以營建業和其他高碳排產業而言,隨著未來碳價逐步提升,其成本壓力將會逐漸顯現,但碳費徵收初期對價格的影響較小。

從電子業的案例看來,儘管蘋果致力於供應鏈脫碳以減少產品碳足跡,但iPhone的價格不僅沒有因而上漲,反而隨著產品碳足跡的減少而降低。由此可以推斷,在競爭激烈的消費性電子市場中,企業往往會通過自行消化成本來維持市場競爭力​。

減碳與經濟如何平衡?

隨著淨零轉型已成為各國政府和企業的共識,無論是政策制定者、企業,還是消費者,皆須攜手面對綠色通膨。對此,本報告提出以下3點建議:

1. 穩定的政策環境

政府應確保碳費、碳稅等政策的穩定性與可預期性,避免政策變動對市場供需造成的短期波動​。

2. 推動技術創新

政府應加強對低碳技術的支持,尤其對於如鋼鐵、水泥等難減碳產業,提供技術升級的激勵措施有助降低產業的碳排成本。

3. 提升資訊透明度

政府應加強對綠色產品的監管和品質控制,並向消費者提供透明的碳足跡資訊,避免因市場不確定性導致需求下降。

綠色通膨的影響因產業、政策和市場競爭力的不同而異。對於高碳排產業而言,碳費和其他減碳成本可能會在未來推動價格上漲;而在技術進步和市場競爭激烈的行業,碳成本則不一定由消費者買單。隨著技術創新和政策的逐步成熟,政府和企業應共同努力,以確保在實現碳減排目標的同時,最小化對經濟和消費者的負面影響​。

欲更深入了解政府如何影響綠色通膨、更多建築成本、蘋果產品價格的數據分析,以及各產業應如何應對此一挑戰,立即免費下載RECCESSARY最新季度報告《破解綠色通膨迷思:從房價到iPhone,碳費如何衝擊企業成本?》

【東協綠電與碳交易研討會】台灣企業如何保持永續競爭力

台灣怎麼因應AI資料中心耗電挑戰?借鏡國外經驗,加速能源業、電網改革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