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各國正競相成為碳權交易樞紐,開發端布局不僅是新的市場切入點,也是企業品牌升級的關鍵策略。(圖片來源:iStock)
隨著全球碳市場蓬勃發展,碳權不再只是單純的環境議題,而成為企業投資與國家外交戰略的新戰場。
對台灣企業而言,當前國內碳交易機會有限,加上政策與制度尚在建構中,若欲掌握趨勢並尋找參與切入點,布局「碳權開發」有望成為前瞻性的決策之一。本文將聚焦日本與東南亞代表國家的成功經驗,帶領企業解析碳權外交機會,並從中勾勒出潛在的獲利與合作可能。
為何碳權「開發」比「交易」更值得關注?
在碳市場中,碳權的開發與交易,代表了供給與需求兩端的角色。綜觀亞太市場,日本、新加坡等正爭相成為亞洲碳權交易樞紐,如東京碳交所(TSE)、新加坡碳交所(CIX)等相繼建立,開創了區域市場的交易機會。相較之下,台灣在排放控管、法規建置與市場整合等方面仍屬起步階段,短期內參與國際碳交易的空間受限。
反之,透過投入海外碳權專案,除了能創造出碳權供出售,企業也能藉此累積實務經驗與技術優勢,為長期布局奠定基礎。對中小企業來說,若能透過技術交流、專案管理或國際合作等方式參與碳權開發,一方面能拓展海外市場,另一方面也能建立永續品牌形象。目前,不論是外交部的「榮邦計畫」或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影響力先行者計畫」等,皆為企業提供嶄新的跨國參與機會。
事實上,碳權開發並不限於政府間的協議,企業也可以透過市場機制或專案合作等方式自主投入。換言之,即使未受《巴黎協定》所約束,台灣企業依然可以參與開發專案,藉此拓展國際市場。
亞太成功案例剖析:日本、新加坡、東協
碳權外交的實際應用,亞太地區已有不少成功案例,以下將整理值得台灣借鏡的作法。
1. 日本:JCM機制的雙邊合作模式
自2013年啟動以來,日本的聯合抵換機制(JCM)成為亞洲最具代表性的碳權合作制度。其運作方式為透過與發展中國家簽署雙邊協定,日本企業可於締約國推動多元的減碳專案,並將減量成果轉換為碳權以用於滿足日本的國家自定貢獻目標(NDC)。截至2025年3月,JCM分別與29個國家簽署協議,地區遍布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地(如圖1)。
圖1、日本JCM機制締約國與減碳專案分布情形[1]
作為外交經營的一環,日本政府深知減碳專案合作的重要性,尤其看重東協市場。在JCM前10大締約國中,東協國家的減碳成果[2]占比高達63%,類型涵蓋節能設備、再生能源、森林保育與交通運輸等。
例如,2015年在一項提高越南中南部地區電網效率的計畫,由越南本地企業THIBIDI負責製造變壓器,當中,技術難度較高的非晶合金則由日商裕幸計装主導。隨著技術引進,該計畫減少了33%的能源損耗,年減碳量達3,885噸二氧化碳,後續更擴展至鄰近的寮國,短短3年內市場規模成長近7倍。
除了上述實例,JCM的優勢也體現在3大面向:
- 降低減排成本:對日本企業來說,由於國家發展程度高、環境法規日益嚴格,以及技術門檻高[3]等因素,使其邊際減排成本較高。
- 永續技術轉移:伴隨著日商的低碳技術、資金與專案管理經驗的引入,促進地主國(如發展中國家)在減排方面的技術移轉與基礎建設,穩步確立國家長期的永續發展方針。
- 落實雙方氣候承諾:基於明確的合作框架,兩國能夠事先約定好減排成果的合理分配,有助於實現締約雙方的氣候承諾。
圖2、日本JCM機制前5大締約國的碳權分配[4]
2. 新加坡:區域碳交易的新興市場
新加坡近年來積極布局碳交易,瞄準東協碳交易樞紐的地位。無論是新加坡大氣碳交所(ACX)或新加坡氣候影響力交易所(CIX)等交易平台的紛紛建立,都讓其碳市場日漸成熟。然而,若從開發端的角度來看,由於自身天然資源匱乏、替代能源有限等,新加坡政府近幾年轉而尋求國際碳權合作機會。
截至2025年3月,新加坡已與不丹、迦納等國完成雙邊協議的簽署,展現出以碳市場為基礎的雙邊外交戰略(如圖3)。於台灣而言,兩國的處境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度,且考量到國內碳交易未臻成熟,拓展與海外市場(如友邦國家)的合作或為可行路徑之一。
圖3、亞洲地區《巴黎協定》雙邊協議簽訂情形[5]
3. 東協:豐富自然資源成開發熱點
東南亞為全球自然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奠基了發展自然碳匯的先天優勢。據國際標準機構Verra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間,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與越南的碳權核發總量達3,214萬噸,專案類型集中於森林保育、土地利用與再生能源等(如圖4)。
圖4、東協代表國家碳權核發情形(2022~2024年)[6]
有鑒於東協各國所擁有的資源條件不一,因此開發策略各具特色。以印尼為例,身為全球第3大熱帶雨林國家,印尼政府專注推動如森林保育(REDD+)、植林造林(ARR)等自然解方,並積極引進國際投資。
越南則因近幾年太陽能與風能快速成長,因此專案多來自再生能源項目。馬來西亞擁有東南亞最高的森林覆蓋率,然而,該地區毀林率過去曾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因此,林業碳匯的發展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支持。在新南向的腳步下,對於有意進軍東協市場的企業而言,深入了解各地區的開發與合作熱區將成必要之舉。
風險與挑戰:不可輕忽的現實條件
儘管全球碳市場潛力可期,但對於初進入市場的台灣企業而言仍須留意下列3大風險:
- 政策不確定性:部分國家碳市場制度仍在建構當中,當中的風險不乏政策更新、監管機制變動等。因此,為確保當地的專案品質,實務經驗與法律支援不可或缺。
- 碳價波動風險:受到專案類型、品質、開發成本與平台選擇等影響,碳權價格的影響因素眾多,故於前期專案投入前應審慎評估長期的成本效益。
- 社會文化考量:由於碳權開發多發生在中至低度開發國家,牽涉當地土地利用、多元族群與社區等議題,故應抱持尊重與理解的原則,降低潛在衝突或爭議。
碳權開發是商機,更是外交策略的延伸
當碳權成為全球資金與政策焦點,其本質早已超越環境行動,而是轉化為新的經濟外交與國際合作模式。亞太地區的實例顯示,開發端布局不僅是新的市場切入點,更是企業品牌升級的關鍵策略。儘管國際上常以國與國的角度切入,但實務上專案推進仍仰賴企業的主動經營。
對台灣企業而言,與其被動等待國內市場成熟,或許能主動投入海外專案,爭取第一手經驗與技術優勢,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永續企業。在下一篇文章中,《RECCESSARY》將帶您進一步解析台灣邦交國的碳權開發潛能,協助企業深入了解不同的發展路徑,拓展永續影響力。
註釋
[1]資料來源:Global Environment Centre Foundation
[2]依碳權核發數量計算。
[3]技術升級使一個國家或產業投入減排的資金或技術門檻較高,舉凡高技術研發、設備升級與組織低碳轉型等。
[4]資料來源:日本JCM官網
[5]資料來源:UNEPCCC,經《RECCESSARY》彙整,統計至2025年4月。
[6]資料來源:Ver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