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氣候變遷不可忽視!4個QA看懂對全球衝擊、如何減緩與調適危機

氣候變遷不可忽視!4個QA看懂對全球衝擊、如何減緩與調適危機

(製圖:RECCESSARY)

全球氣溫持續上升,氣候變遷已成為現今最嚴峻挑戰之一,這場危機迅速地改變著人類生活與自然生態。隨著極端氣候事件日益增加,理解背後的原因與影響至關重要。《RECCESSARY》將透過4個關鍵問答,帶您了解氣候變遷的各個面向,並探討全球及台灣如何採取減緩與調適措施。

Q1:什麼是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是指地球氣溫與天氣模式的長期改變。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全球暖化的速度加快,導致天氣型態逐漸改變。

全球多個氣象組織均觀測到這個趨勢。世界氣象組織(WMO)數據顯示,2014年至2023年間,全球平均氣溫已比19世紀末高出約1.2°C。英國氣象局指出,自1980年代起,每個十年的平均氣溫都高於前一個十年。

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更預測,2024年極有可能成為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再次敲響氣候危機的警鐘。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預測,2024年將是歷來最熱的一年,也將成為年均溫較工業化前1.5°C的首個年份。(圖表來源: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預測,2024年將是歷來最熱的一年,也將成為年均溫較工業化前1.5°C的首個年份。(圖表來源: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

Q2:造成氣候變遷的原因?

地質變化、火山活動等自然因素都會引發氣候變遷,但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說法,這些自然因素無法解釋過去一個世紀內地球快速暖化的現象。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量釋放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氧化亞氮、甲烷和氟氯碳化物。科學家透過樹木年輪與極地冰層的採樣研究發現,自1850年以來,大氣中的碳濃度,尤其是來自化石燃料的碳含量顯著上升。這些科學證據幾乎可以確定,人類活動是導致當前氣候變遷的主要原因。

聯合國氣候行動指出,下列人類行為是主要的暖化驅動因素:

1. 化石燃料發電

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進行發電和供熱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些過程釋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這些氣體包覆地球並吸收太陽熱量。目前,全球僅約30%的電力來自風能、太陽能等再生能源,多數國家仍依賴化石燃料發電。

2. 商品製造

製造業和工業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主要來自燃燒化石燃料,用於生產水泥、鋼鐵、電子產品、塑膠、衣物等商品。採礦、建築等行業也會釋放大量溫室氣體。此外,許多機器依賴煤炭、石油或天然氣運作,而某些材料如塑膠則直接由化石燃料的化學成分製成。製造業已成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來源之一。

3. 森林砍伐

每年約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用於建造農場、牧場或其他開發用途。樹木在被砍伐時會釋放其儲存的碳,也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來源之一。

此外,由於森林本身能吸收二氧化碳,當森林被破壞時,大自然減緩碳排的能力也受到削弱。森林砍伐及農業、土地利用變化,合計約占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4分之1。

4. 交通工具使用

汽車、卡車、船舶和飛機等交通工具,絕大多數依賴化石燃料運行,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交通運輸約占全球能源相關碳排放量的4分之1,尤其是公路車輛,其燃燒的汽油和柴油產生最多排放,船舶和飛機的排放量也在快速增長。

5. 糧食生產

生產糧食的過程中會以各種方式排放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溫室氣體。為了農耕或放牧,森林被砍伐、土地被開墾,這些活動不僅釋放碳,也削弱了碳吸收能力。

牛羊等牲畜在消化食物時會產生甲烷,肥料和糞肥的生產與使用也會增加碳排。此外,農業機械和漁船依賴化石燃料運行,而糧食的包裝和分銷進一步擴大了碳足跡。

6. 建築供能

住宅和商業建築消耗了全球超過一半的電力,且多依賴煤炭、石油和天然氣來供暖、製冷和發電,導致大量溫室氣體排放。隨著空調使用量增加,能源需求進一步上升;照明、電器和網路設備的廣泛使用,也使建築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長。

7. 過度消費

消費商品如服裝、電子產品和塑膠製品同樣是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值得注意的是,最富有的族群對氣候的影響最為顯著。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的碳排放量超過最貧窮的50%人口的總和。

化石燃料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各國政府皆積極提高再生能源占比。

化石燃料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各國政府皆積極提高再生能源占比。(圖片來源:Pixabay)

Q3:氣候變遷對環境帶來什麼衝擊?

氣候變遷對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了許多衝擊,主要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 極端氣候事件增加

氣候變遷使颶風、洪水、乾旱、野火和熱浪等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與強度上升。這些事件不僅導致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還會對基礎設施和生態系造成長期破壞。

2.  海平面上升

冰川與極地冰蓋的加速融化使海平面不斷上升,對沿海地區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低窪地區面臨土地流失和自然生態崩潰的風險,根據世界經濟論壇預估,本世紀末將有逾4.1億人的居住環境因此受到影響。

3. 生物多樣性喪失

全球暖化使得許多物種失去棲息地,進而影響生物多樣性。許多物種因為無法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面臨滅絕的風險,例如海溫上升就導致珊瑚白化現象加劇,近而摧毀了海洋生物的棲息區域。

4. 水資源短缺

氣候變遷改變了降水模式,一些地區遭遇嚴重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則面臨洪水威脅。這種水資源分配的不均為農業生產和飲用水供應帶來巨大挑戰。

5. 農業生產力下降

極端氣候使得小麥、稻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大幅下降。IPCC警告,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2050年氣候變遷可能導致全球糧食產能下降5%至30%,加劇糧食安全危機。

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未來將使小麥、稻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大幅下降。

氣候變遷導致的極端氣候,未來將使小麥、稻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的產量大幅下降。(圖片來源:Pexels)

Q4: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該怎麼做?

國際間作法

為減緩氣候變遷,國際社會紛紛著手推動溫室氣體減排與能源轉型。《巴黎協定》是其中的核心框架,各國承諾制定並更新「國家自定貢獻」(NDC),目標是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的2°C以下,並努力將升幅限制在1.5°C。

為了達成減碳目標,各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同時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透過碳稅和碳交易機制,鼓勵企業減少碳排放,並推動低碳技術的創新。保護森林與推動永續農業也是重點策略,例如「減少毀林與森林退化的排放(REDD+)」計畫,就是希望能增強碳匯能力並保護生物多樣性。

在調適方面,各國也致力於提升應對極端氣候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包括建設防洪堤防、強化氣候韌性建築、推動耐旱與抗鹽作物以應對農業挑戰,以及採用氣候智慧型農業技術保障糧食安全。

此外,聯合國氣候峰會(COP)每年匯聚全球領導人檢視氣候承諾。最近一屆COP29,已開發國家承諾至2035年前,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災害,顯示出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已開發國家在COP29上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災害。

已開發國家在近期COP29上承諾,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至少3,000億美元,幫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災害。(圖片來源:UNclimatechange)

台灣政府作法

台灣在減緩氣候變遷方面推動多項政策,2023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並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制定減碳計畫。

其中,能源轉型是台灣的重點政策,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目標在2026年10月達成20%的發電占比,特別著重於離岸風電與太陽能開發。台灣也推廣電動車和提升能源效率,藉此降低工業、交通和住宅部門的碳排放。

在調適方面,台灣啟動了「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涵蓋水資源、農業、公衛、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等7大領域,加強各部門的應變能力。雖無法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FCCC),台灣仍積極透過自發性參與與雙邊合作分享技術與政策成果,展現對全球氣候行動的支持與責任。

氣候變遷已是當代最迫切的挑戰,但透過積極減碳、調適氣候災害,以及推進永續政策,全球仍有機會逆轉氣候危機。若想知道更多台灣及各國如何應對氣候變遷挑戰,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獲得永續政策新知。

參考資料:聯合國聯合國氣候行動BBC中央氣象署工研院行政院

※ 本文不提供合作夥伴轉載使用

相關主題
COP29工業減碳趨勢一文整理!台灣能從國際經驗學到哪3大啟示?
2025年躉購費率預告:光電降幅最高5%、新增100瓩以下微水力級距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