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圖:RECCESSARY)
碳定價(carbon pricing)已成為全球減碳的重要工具,但各國的做法各異,對企業和市場的影響也不盡相同。想了解什麼是碳定價,以及它在全球範圍內的實施情況?《RECCESSARY》帶您一文看懂碳定價。
碳定價的定義
碳定價是一種應對氣候變遷的經濟工具,政府為每噸二氧化碳設定價格,以反映溫室氣體(GHG)排放對環境的成本。透過碳定價,主管機關可向排放者傳遞經濟信號,讓企業選擇透過調整活動以減少排放,還是繼續排放並支付費用。
碳定價機制以其靈活性且具成本效益的特性,成為推動減碳的重要工具。目前全球已有多個成功範例,如歐盟碳交易體系、瑞士碳稅、中國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及加州碳排放交易體系等。
為什麼要有碳定價?
根據聯合國氣候變遷署,碳定價可以帶來這些好處:
-
有助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碳定價可以推動全球減排,達成控制暖化升溫2°C以下,升幅限制在1.5°C的氣候目標。
-
促進潔淨科技的投資與創新:碳定價透過提高碳密集產業的碳排放成本,鼓勵企業尋求更具成本效益的減排方案,進而推動潔淨科技的發展,並引導資金流向綠色投資。
-
可注資永續發展項目:碳定價能將資金引導至永續發展項目,支持全球範圍的永續發展。
-
支持綠色經濟發展:碳定價收入可用於資助研發綠色技術、幫助脆弱的社區調適氣候變遷影響,或管理轉型低碳經濟的經濟衝擊。
-
創造多重效益:碳定價能帶來環境、健康、經濟及社會方面的益處,包括減少空氣污染、改善公共健康以及創造綠色就業機會。
2024年世界碳定價趨勢是什麼?
世界銀行《2024年碳定價現況與趨勢》報告指出,全球共有75個實施中的碳定價制度,較前一年增加2個,其中碳稅(carbon tax)的數量高於排放交易體系(ETS),分別為39個和36個。
全球碳定價運作情況。(圖表來源:世銀碳定價報告)
2024年報告的一大亮點,是全球碳定價收入2023年達到了創紀錄的1,040億美元,較前一年增長約4%,其中歐盟ETS為最大貢獻者,若免費配額減少,ETS收入將更高。
世銀也預測中等收入國家將陸續推出碳定價工具,像是印尼就在2023年初針對燃煤電廠實施ETS,印度則在2022年建立了碳市場的法律基礎和制度框架。
台灣首次被納入2024年世銀報告,預計年底公告碳費費率,外界目前討論每噸收10美元(約新台幣300元)。雖然環境部與倫敦政經學院合作報告建議從低價碳費起步,但氣候團體認為應對齊已開發國家水準,以避免國內企業因低碳費而需向他國繳納碳關稅,影響競爭力。
世銀報告將台灣碳費列為10美元。(圖表來源:世界銀行;中文化再製:台灣氣候行動網絡)
碳定價相關制度有哪些?
根據世界銀行,碳定價的類型可分為2種主要類型:
1. 排放交易體系(ETS)
排放交易體系(Emissions Trading Scheme)是市場導向的政策工具,政府設置總排放量上限並分配排放配額。企業若超出配額,需購買額外配額;若低於配額,可出售剩餘配額。ETS機制鼓勵企業節能減碳,確保總排放量在控制範圍內,2種主要類型包括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和基線與信用交易(Baseline-and-Credit)。
2. 碳稅 (carbon tax)
碳稅是一種環境稅,針對使用化石燃料的企業和個人徵收固定稅率,藉此提高碳密集活動的成本,促使碳排大戶轉向使用綠能。碳稅的核心是設立一個明確的碳價格,但不直接規定具體的減排量,因此與ETS不同,碳稅無法保證特定的減排效果,但能確保碳價的明確性,是推動低碳經濟轉型的重要政策工具。
碳定價可以促使企業朝低碳轉型。(圖片來源:Pexels)
企業工具:內部碳定價
內部碳定價(Internal carbon pricing)是企業管理碳排放的關鍵利器,透過自行設定碳價格,企業可以將碳價納入運營、投資和財務決策中,模擬外部碳定價的影響。這種方法不僅有助於企業預測和應對未來的碳成本,還能促使它們積極減排,邁向低碳轉型的目標。
內部碳定價有多種形式,包括「隱含碳價」(模擬外部碳價影響)、「影子碳價」(評估投資決策中的潛在碳成本)和「內部碳費」(直接向各部門徵收碳成本)。
舉個實際案例:安斯泰來製藥(Astellas)在2011年於愛爾蘭工廠提出自建風機的投資計畫,但當時每噸減碳成本高達840美元,遠超過設定的隱含碳價730美元,因此決定暫緩執行。隨著風電和光電成本逐漸下降,減排成本降至730美元以下後,公司才逐步投入再生能源投資。
無論是歐美主要經濟體推動的碳定價,還是亞洲地區日益增長的碳市場潛力,全球都在積極制定相關政策。為了幫助企業和個人掌握趨勢,《RECCESSARY》將定期發布最新的碳定價政策資訊,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隨時掌握碳市場的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