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考慮採用國際碳權,因應內部政治及淨零壓力。(圖片來源:iStock)
歐盟內部要求放寬氣候政策的聲音不斷升高,近日有重量級議員呼籲調降2040年減排目標,警告若規定過於嚴苛可能壓垮製造業,甚至導致去工業化。歐盟執委會也正討論是否允許成員國透過跨國減排合作取得碳權,作為自身實現氣候目標的工具。
減排90%目標太激進?歐洲人民黨要求下調
歐盟執委會原定3月底前提出《歐盟氣候法》(EU Climate Law)修正草案,擬訂出204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以銜接2050年淨零排放藍圖。但草案至今仍未出爐,關鍵癥結在於部分成員國與議員認為,原先擬定的90%減排目標過於嚴格。
歐洲議會最大黨歐洲人民黨(EPP)氣候政策首席談判代表、資深議員利澤(Peter Liese)指出,許多歐洲理事會與議會代表對90%的減排目標感到擔憂,認為過於激進,「如果沒有提供任何彈性就執行,將會引發去工業化」。
歐盟減排的計算方式,是以1990年排放量為基準,目前檯面上討論的2040年目標,除歐洲社會黨(PES)與綠黨(EGP)支持9成減排外,由獨立科學家組成的專家顧問委員會也建議設定在90%至95%之間。雖然EPP尚未提出具體數字,但利澤坦言,即使將目標下修至85%,還是不易達成。
延伸閱讀》圖解歐盟永續綜合簡化套案:企業永續監管要求為何放寬?CBAM、CSRD、CSDDD調整有哪些?
《歐盟氣候法》的2040年溫室氣體減排目標遲遲未出爐。(圖片來源:unsplash)
歐盟考慮重啟國際碳權,專家示警漂綠風險
除了調整減排目標,歐盟執委會也正評估是否重新採用歐盟以外的國際碳權,透過《巴黎協定》第6條機制,藉由資助其他國家的減排計畫,抵銷自身碳排,進一步達成最終淨零目標。
目前歐盟2030與2050年的氣候目標,都要仰賴區域內的實際減排行動。如果開放納入國際碳權,將對歐盟的氣候政策帶來重大轉變。回顧過去,歐盟曾因國際碳權大量湧入、壓低碳價,於2013年全面禁止其進入碳市場。
國際碳權至今仍爭議不斷,近年有多起漂綠事件引發關注,包括減排效益不實、碳權重複計算等醜聞。柏林智庫「戰略視角」(Strategic Perspectives)執行董事卡爾徹(Linda Kalcher)指出,與國際碳權有關的醜聞不勝枚舉,例如詐欺、缺乏環境完整性(environmental integrity)、衝擊歐盟碳價等,他呼籲決策者審慎以對,以降低相關風險。
資料來源:Reuters(1)、(2)、(3)、Politic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