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碳洩漏是什麼?3原因引發高洩漏風險,政府因應措施有哪些?

碳洩漏是什麼?3原因引發高洩漏風險,政府因應措施有哪些?

每國不同的減碳政策與強度,事業難免會考慮外移來規避碳價與相關政策規範,加深「碳洩漏」現象。(製圖:RECCESSARY)

碳價、碳排放交易制度等機制一直是各國因應氣候變遷所制定的政策工具,但由於每國不同的減碳政策與強度,以及不一樣的碳價,事業難免會考慮外移來規避碳價與相關政策規範,加深「碳洩漏」現象,因此如何防範已是各國焦點。

歐盟在2021年7月14日公布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計畫,2026年起將對進口到歐盟的高碳排商品課稅,不僅能促進各國一同打造乾淨產業鏈,另一方面也是為防止高排碳產業外移造成的「碳洩漏」。碳洩漏是什麼,又該如何避免?

什麼是碳洩漏?

所謂碳洩漏(Carbon Leaking),是指實施溫室氣體管制後,可能導致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國家,生產基地轉移至價格較低、標準較低的國家,反而增加另一國排碳量,無益全球淨零目標。

舉例來說,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近年來美國和歐洲的碳排放量不斷下滑,但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排放量卻迅速增加。除了因為經濟成長導致交通、製造、基礎建設等需求大增,還有部分原因是海外國家設廠所致的碳洩漏。

國際控制碳洩漏的方式?

若以水管漏水為喻,就好比「抓漏」一樣,一個補完還有另一個缺口,永遠都在漏水。

為減緩國際間「碳洩漏」現象,預先防範已成為重要議題。由於各國碳價格存在較大差異,為避免碳洩漏問題,各國對進口商品徵收碳稅(即碳關稅),藉此使碳價格在不同市場之間趨於一致。以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為例,通過對進口高碳排放產品徵稅,來平衡歐盟內外高碳產品的碳成本。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圖片來源:iStock)

哪些特性的國家容易有碳洩漏風險?

碳洩漏主要來自三個管道,競爭力管道、投資管道與能源管道,其目的都是規避較高的製造成本,包括從減碳成本較高的國家產業市場、投資活動,移轉至減碳成本較低的國家。

以能源角度來看,具深度減碳承諾國家,也會因為高強度節約能源措施,透過提高電價,抑制能源的需求,進而導致減碳承諾較寬鬆的國家,企業受益於低廉的電價,導致能源消費與溫室氣體排放雙雙提高,碳洩漏可能原因包括以下3項:

生產成本增加

若某國家採用碳稅、碳排放交易等碳定價政策,將導致該國製造成本增加,製造商可能會為了降低成本而將工廠遷移到其他國家。

貿易壁壘增加

如果某個國家祭出氣候政策,導致該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其他國家的生產商可能會因此轉移陣地。

技術進步

若某國產業科技技術較為進步,可能會導致其他國家的生產商難以競爭,將生產遷移到其他國家。

如何透過碳洩漏係數監控風險?

目前碳洩漏的衡量方式,通常是以國外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占本國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比例來衡量。

為避免碳洩漏,國際推動溫室氣體總量管制時,為維護管制範圍內「高能耗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藉由評估各產業的碳洩漏暴露風險,設定各業別碳洩漏風險係數,介於0~1.0之間,應用於計算各業別免費核配(指碳排放配額)比例,當風險係數越高,免費核配額比例愈高。

其中根據歐盟定義,高碳洩漏風險產業包括高排放密集度及高貿易密集度,包括鋼鐵、水泥屬於高碳洩漏產業,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則排除在外。

面對國內高碳洩漏產業,政府一手給予優惠措施,降低碳費對高碳排企業的衝擊;同時針對境外製造的商品調整到和境內製造相同或更高的碳稅成本,防止碳洩漏的發生。

各國為達成氣候公約目標,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碳洩漏問題。(圖片來源:iStock)

面對高碳洩漏係數產業,政府需要哪些因應措施?

面對國內高碳洩漏產業,政府一手給予優惠措施,降低碳費對高碳排企業的衝擊;同時針對境外製造的商品調整到和境內製造相同或更高的碳稅成本,防止碳洩漏的發生。

以歐盟為例,歐盟早在2005年實施碳交易制度(EU ETS),同時給予高碳密集產業免費配額,然而免費核配也衍生許多問題,例如有違污染者付費原則、降低綠色創新誘因、造成碳洩漏等。因此滾動檢討後,歐洲議會預計從2026至2034 年逐步取消免費配額制度,並推出CBAM制度(俗稱碳關稅)取而代之。

美國清潔競爭法(CCA)也是如此,以相對碳排放強度作為課徵基礎,當進口商及美國國內製造商的碳排強度超過基準線,必須就超過的部分支付碳稅,且無免費排放額度及抵減制度。

回到台灣,根據環境部《碳費收費辦法草案》,目前的碳費收費對象亦分為「高碳洩漏風險」者與「非高碳洩漏風險」兩類,高碳洩漏風險者在提出自主減量計畫且經過主管機關核定後,可按照碳洩漏風險係數值給予折扣與優惠費率,避免高碳排放業者轉移。

由於未來國內產業要徵收碳費,但進口產品卻無需繳納,民間憂心造成碳洩漏風險,政府也不排除推動台版CBAM制度因應。

在全球自由貿易時代背景下,各國為達成氣候公約目標、實現整體淨零減碳,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碳洩漏問題,祭出各種政策防範與助企業減碳誘因。如果想了解更多碳洩漏細節,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碳市場發展趨勢,共同邁向淨零、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相關主題
歷史建築掀綠潮 修復與革新共構,文化遺產也能協助減碳
美聯準會降息推動光電股上漲!可否迎來再生能源投資潮?專家解析動向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