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RECCESSARY研討會】台灣碳權價格高過國際!碳市場面臨3挑戰,如何借鏡歐盟、新加坡經驗?

《RECCESSARY》30日舉行線上「台灣東協綠電與碳交易研討會——台灣企業如何保持永續競爭力」

《RECCESSARY》舉行線上研討會,一同探討台灣碳交易市場挑戰。(圖片來源:iStock)

台灣國內碳權交易平台在10月2日上路,碳費價格也於7日敲定,一般費率落在每公噸300元,更分為A、B兩種優惠費率方案,正式進入排碳有價時代,然而若要以碳定價政策推動企業減碳還有許多挑戰。《RECCESSARY》今(30日)舉行線上「台灣東協綠電與碳交易研討會——台灣企業如何保持永續競爭力」,《RECCESSARY》碳市場研究員胡湘渝借鏡國際經驗,認為需要先解決3大關鍵問題。

台灣碳權價格高過國際,缺乏流動性、沒有強制減碳誘因

國內碳權主要用途為抵減企業碳費與環評抵換,如今國內碳權交易已正式啟動,目前架上有6案定價交易,包含台北101、奇美實業、中鋼等企業,共計6080噸減量額度待售中,但一噸價格從2,500元起跳,甚至出現一噸4,000元高價。

根據非營利組織Ecosystem Marketplace報告所整理的國際碳權的「類型分類」及「價格分布情形」,同時結合國內目前的碳價趨勢。胡湘渝指出,台灣碳權價格明顯高於國際趨勢,國際間能源效率碳權價格落在每噸3.65美元(約新台幣117元),這主要是反映出「市場缺乏流動性」問題。

胡湘渝認為,目前碳交易市場面臨3大關鍵問題,包括國內碳權交易限制多、國內碳權供給不足、缺乏強制性誘因。

  1. 國內碳權交易限制多:國內碳權僅能移轉一次,碳權無法再被轉售;就算走協議交易,也需要獲得環境部同意,增加交易複雜度與時間。
  2. 國內碳權供給量不足:國內碳權供不應求,且國際碳權在國內的「交易及應用」也受到諸多限制。
  3. 缺乏強制減排誘因:2026年才正式課徵碳費,4年後才會展開總量管制,缺乏穩定價格訊號。

除此之外,胡湘渝認為,目前台灣國內碳權的外加性審查也不如國際嚴謹,外加性需要再確保未來5年、甚至10年仍足夠。台灣為出口導向國家,為與國際接軌高度重視淨零目標,法規制度相對完善,面對著市場規模有限、交易限制等挑戰,可借鏡國際經驗來改善。

台灣6案國內碳權價格皆高於國際趨勢,沒有反應出合理價格訊號。(圖片來源:RECCESSARY)

胡湘渝提到,台灣6案國內碳權價格皆高於國際趨勢,沒有反應出合理價格訊號。(圖片來源:RECCESSARY)

借鏡歐盟、新加坡與韓國,朝向開放、多元交易選擇

若要提高碳交易市場的流動性,從全球最具規模且最成熟的歐盟碳交易市場(EU ETS)來看,藉由高昂的碳成本、嚴格的碳目標,導入穩定供應機制,促進交易量大與流動性高;至於中國市場,在強烈政策驅動與減排力度下,強制性碳交易市場也有明確價格訊號與高流動性,今年4月、10月碳價都來到每噸人民幣100元(約新台幣449元),中國也於今年1月重啟自願性碳市場(CCER)。

除了歐盟和中國外,東南亞各國也正積極發展碳交易市場。包含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都已陸續成立碳權交易所。胡湘渝點出,部分東南亞國家在發展初期也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可能的挑戰包含像是企業參與意願低、市場機制未完善等因素。

胡湘渝認為,以歐盟與新加坡來看,更開放的市場將推動流動性,比如新加坡有2個碳交易平台,具有相對開放與多元交易選擇,她建議台灣應放寬交易限制、擴大市場參與者,或是像新加坡引入更多樣化的產品選擇等。

胡湘渝在研討會中比較新加坡2個碳交易平台異同。

胡湘渝比較新加坡2個碳交易平台異同。(圖片來源:RECCESSARY)

為協助企業走向低碳發展接軌國際,胡湘渝認為應解決「國內跟國際碳權應用標準不一」法規問題。若企業想利用碳權抵減排放量,將面臨必須購買兩次不同類型碳權,才能符合不同需求,但國內碳權供應相對有限,導致市場供不應求。

基於國際競爭壓力,以及強制性與自願性碳市場並存的市場設計等因素,胡湘渝認為,台灣未來應該會採取與韓國相似做法,逐步過渡到總量管制的排放交易機制,不僅有助於推動市場流動性,同時也能加強對高排放產業的管控。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相關主題
【RECCESSARY研討會】企業綠電需求高漲!從台灣到越南、馬來西亞購電,採購機制有哪些差異?
日本押注碳捕集!估2040年成本比碳價更省,哪個東協國家封存潛力受矚目?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