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郭智輝先前透露,台灣對美國採購天然氣未來可能加至2到3成。(圖片來源: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
因應美國對等關稅,經濟部長郭智輝指出政府部門將擴大對美採購,10年內可以採購2,000億美元(約新台幣6.5兆元)以平衡貿易順逆差,但除了石油與天然氣,台美在能源領域還有哪些合作契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認為,擴大電動車採購、地熱合作等都是解方,除了有助氣候減碳,還能平衡順逆差。
阿拉斯加天然氣2031年才到,專家籲慎防「鎖定效應」
美國對台貨品貿易逆差為739.2億美元,是美國第6大逆差來源。盤點台灣對美國進口的前10大貨品,石油、液化天然氣分別為第1名與第7名,其他為積體電路、半導體、飛行機等。為促進台美能源合作,中油3月已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LOI),指出不僅能深化台美合作,也提高台灣天然氣供應可靠性。
2024年台灣跟美國購買天然氣量約8.3億元,對美採購約占1成,郭智輝日前也透露,未來可能加至2成到3成,也就是將達到24億美元。
只是台灣正朝2050年淨零邁進,預料未來化石燃料占比將會逐年降低。趙家緯提醒需慎防「鎖定效應」,指出目前若向美國承諾買很多天然氣,一簽20年的長約,可能會影響台灣的減碳行動,或是帶來可能的貿易紛爭風險。
阿拉斯加天然氣為價值高達440億美元計畫,從北極圈氣田延伸到阿拉斯加南部,日本、韓國與台灣都有意加入這場能源外交,趙家緯提醒,阿拉斯加天然氣預計2031年才會供氣,跟三國的淨零目標都有衝突。
趙家緯指出,若要有助於氣候,又可平衡順逆差,一個切入點是更積極推動電動車。(圖片來源:iStock)
擴大電動車採購、地熱合作,效益超越天然氣與核能投資
若要淨零減碳與平衡順逆差一舉兩得,趙家緯提議,擴大採買「鋼鐵廢料」也是解方,有助於台灣鋼鐵廠轉型,包括中鋼、新日鐵都有意以電爐取代高爐的計畫,電爐就是以廢鋼為原料,熔解廢鋼、冶煉鋼鐵的設備。
另一個方向是更積極推動電動車。台灣的電動車目標,設定中期2030年電動車新售占比30%,2040年全面新車電動化,目前台灣自美國進口的電動車金額為4.5億美元、占比18%,是繼德國、日本之後為第3大電動車進口來源。
他認為增加美國電動車進口,一方面能滿足台灣的運具電動化需求,也可以平衡逆差。趙家緯提出積極提案,將2030年電動車新售占比提高到45%,如此一來美國在台灣的市占可提升到33%,採購金額達30億美元,金額比擴大採買天然氣還要多。
趙家緯期盼政府將氣候政策融入關稅談判中,讓電動車發展不再只是為了減碳跟提升空氣品質,還有貿易平衡功用。目前台灣對電動車沒有補助,還有17%進口車關稅,即使如此電動車在台灣新車占比已逼近10%,他也坦言,過去保護國產化汽車,但同時延宕運具電動化的速度,如今是調整政策的好時機。
針對台美能源合作,新型核能也被外界認為是選項之一,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日前接受媒體專訪時指出,美國可以給台灣包括核能等可靠能源來源。對此趙家緯認為,縱使台灣核三延役,仍需要時間強化電廠跟審核,當前小型核能技術(SMR)更遇到高成本問題,反而是地熱可能性較高,可引入美國專業服務跟深層地熱的開發設備。
根據2022年經濟部投審會資料,2022年僑外投資台灣年增77.94%達133.03億美元,創近15年新高與史上第3高,投資動能主要來自綠能與離岸風電等大型投資案,其中來自丹麥的投資占比26.89%最高。趙家緯認為,美國是地熱發電大國,與美合作地熱也有機會帶來此效益,還有助實現台灣的地熱發展目標。
台灣地熱目標2050年達到6GW(百萬瓩),2027~2028年提升至1GW,但截至2024年8月台灣地熱設置量僅7MW(千瓩),成長空間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