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台電RE30首批放出16.6億度,內中摻配30%的綠電。(圖片來源:台電)
2月25日更新:台電澄清不會與民爭利
回應再生能源公會的憂心,台電24日晚間表示,RE30是補充綠電市場商品,購買用戶須先向民間購買綠電,不足部分再由本商品補充,設計上是與民間合作互相搭配,以滿足用戶的綠電需求;且綠電與市電分開處理,不會出現「灰電漂綠」的問題。
未來為鼓勵用戶先向民間購買綠電,台電表示,銷售方面,將優先轉供民間綠電,剩餘未匹配成功之用電量再由RE30商品補足。以購入100萬度RE30低碳電為例,需30萬度綠電,若用戶已向民間購買25萬度,則台電只會補充5萬度,協助補至RE30為上限。
價格方面,RE30商品綠電價格目前以6.3元 (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設定,高於市場行情5.5~6元,可引導企業於市場購買不足部分才向台電購買,不會有與民爭利或影響離岸風電銷售問題。
台電說明,RE30商品採組合銷售,實務上綠電與市電會分開處理,市電部分按一般用電方式供應,綠電部分同民間採轉供方式提供予用戶,並無灰電漂綠疑慮。此外,RE30商品綠電來源為台電自建案場,為避免商品銷售後增加產業碳排負擔,目前規劃產業用電排碳係數將維持不變,而電價受補貼的民生用電,排碳係數則會微幅上升,維持總排碳量不變。
台電指出,RE30低碳電力商品以補充性質為主,在銷售方式、價格設定等都會審慎考量,避免影響綠電市場。以下為2025年2月24日報導:
截至2025年1月,台灣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已達95家,市場競爭趨向白熱化,新挑戰也即將浮現。經濟部計劃推出「RE30低碳電力」分艙制度,對此再生能源公會點出3大隱憂,指出RE30不僅可能衍生灰電混綠電的漂綠疑慮,還會加重未參與方案企業與一般民眾的電力碳排,呼籲政府暫緩推行。
公會提電價分艙3大隱憂、企業漂綠疑慮
根據國內媒體報導,台電預計於今年7月1日推出規劃已久的「RE30低碳電力」方案,首批釋出16.6億度電力,內中摻配30%綠電,購買門檻從百萬度起跳,上限不超過1億度,瞄準中小企業需求,每度電價格預估超過5元。
延伸閱讀》台電首賣RE30低碳電力!電價分艙是什麼?如何影響企業減碳?4個QA一次看
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對此憂心忡忡,指出RE30主要售電客戶是因應2026年歐盟碳關稅(CBAM)上路的出口製造商和財力雄厚的金融、保險等非出口商,恐引發國際間對台灣企業漂綠的疑慮。
此外,再生能源公會提到,內部有多家成員擔心衝擊現有業者的競爭空間及混淆既有的綠電憑證制度,經會員大會提案、討論後決議,建請政府審慎評估,暫緩推動。再生能源公會認為推行RE30電力分艙將有3大隱憂:
- 公平性失衡:違背台電銷售一般電力用戶的環境效益分配公平性原則。
- 風電業受挫:衝擊離岸風電發展
- 市場失序:破壞綠電市場機制
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20日舉行第1屆第6次理監事會議及第3次會員大會,建請政府暫緩執行「RE30」低碳電力交易。(圖片來源:再生能源公會)
台電直售低碳電力,綠電業者憂交易自由化開倒車
根據《電業法》,台電有義務逐年降低電力碳排放係數,並透過向一般電力用戶收取的「再生能源發展基金」支持綠電發展。再生能源公會認為,「RE30低碳電力」方案推出的電力分艙機制,可能讓有資源支付高額費用的企業優先取得低碳電力,反而使未參與方案的中小企業承擔更高的碳排壓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RE30可能衝擊離岸風電的前景。公會分析,企業若轉向購買台電的RE30低碳電力,離岸風電的潛在買家可能選擇觀望甚至放棄採購,進而影響開發商的銷售計畫與開發進度。
台電作為國營企業,握有龐大資源與市場影響力。再生能源公會認為,RE30方案讓台電直接向終端用戶銷售低碳電力,將會介入綠電交易市場,使民間業者難以公平競爭。公會擔心,若民間綠電業者因此退出市場,國內綠電發展恐重新依賴台電,未來演變成缺乏市場推動的單一供應模式,可能導致綠電交易量增長遲緩,阻礙企業淨零目標與國家能源轉型進程。
再生能源公會認為,RE30電力分艙的電力定價機制可能會造成市場產品、價格的混淆,破壞電業自由化5年來的綠電交易機制和轉供制度,與當初政府的電證合一有所衝突,因此呼籲重新評估、暫緩推動相關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