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减碳」是什么?一文看懂企业净零重要趋势

EN

不少曾宣布要达成碳中和的企业,近日纷纷放弃使用「碳抵销」达成碳中和,改从供应链减碳做起,除了能避免买到不实碳抵销计画陷入「漂绿」争议,也能增加品牌公信力,像是知名品牌雀巢、Gucci、易捷航空都喊话跟进供应链减碳。供应链减碳有哪些方式?又面临什么挑战,《Reccessary》带您一文了解。

(图片来源:Freepik)

全球企业碳排放的来源中,约有高达80%是来自于供应链,包含向供应商采购的原料或是运输等,这其实比企业本身营运所导致的排放还要高出许多。因此,在净零的路上,下游品牌商往往需要求供应商们一同参与才能实现目标。

以知名品牌Apple为例,自2020年起已透过采购100%可再生电力以及碳抵消,实现了公司本身的碳中和[1]。然而,他们的排放其实有超过九成来自供应链,因此他们也立下一系列的供应商合作机制,确保在2030年前可以达成净零。 Apple并非特例,终端产品越属于消费性产品的产业,通常有越高的排放比例来自其供应链,所以如何与供应商一同减碳,将会是企业未来五到十年的重大课题。

供应链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下图一所示的是不同产业的排放源分布,像水泥、钢铁等行业,其排放主要来自制程,因此范畴一会占超过六到七成。对这类型的产业而言,敦促供应链减碳相对不急迫,主要还是以自身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通常此类产业用电量也会较大)为优先策略。

图一、不同产业的排放源分布[2]

大家或许会有疑问,石油和天然气以及金属矿业明显也不是消费性产品,为什么范畴三占比会如此高?这是因为他们「售出产品的加工」和「售出产品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碳排,而这两个分类都隶属于范畴三之下所以造就了这样的结果。

若看到食品类、资讯科技、医疗照护或金融服务等产业,其主要的成因则常为「购买的产品和服务」和「投资」,前者主要包含原材料的购入,常见的减排方式例如重新设计产品的原料使用或改用再生材料,后者则是在投资前加入其他审查条件,例如金融业放贷时会将企业的可持续表现纳入评分,表现不佳者可能难以融资。

与供应链合作减碳的三种方式

既然供应链的影响不容小觑,当然就会有常见的合作减碳方式,包含建立供应商评分机制、导入管理系统及利用产业合作制定计画等。

一、供应商评分机制(供应商行为准则)

企业可以将其供应商分成若干个层级,并为每个层级(或每间企业)设立排放基准,对每间供应商的年度ESG表现进行评比,并将评比结果纳入每年的采购标准且持续追踪绩效。此方法算是相当直接有力,只要排放基准建立得宜就可以将减碳实践与采购决策串起来,达到约束效果。

同时,下游品牌商也可以有更深入的参与,例如提供教育、资金或技术建议,让供应商可以快速进入状况。例如惠普(HP)便有建立供应商评分机制,也会定期提高对供应商环境管理的标准[3],另外,他们更因此找到降低营运成本的机会,那就是运输其Visual Collaboration Studio产品时从空运改为海运,这么做让每批货物节省了7,000美元、900吨二氧化碳。

二、导入数位化管理系统

此方法特别适用于能源管理以及碳排放管理,传统的手动输入对于拥有许多供应商或营运据点的企业来说管理相当不易,且各自在计算时所遵从的准则、排放系数可能太过发散,导致数据失真,因此若企业可以导入管理系统,不仅可以提升管理效率,还可以提升资讯透明度,并进而发现问题加以改善,例如透过能源管理系统可以在电力消耗异常时及时发现并作改善。

目前导入数位化管理系统的企业已逐渐增加,系统本身也持续在升级,未来系统兼具绿电凭证管理、碳资产管理也可能成为常态。例如鸿海已建置供应商碳管理系统,要求大家上传经过验证的年度碳排放量、单位产值碳排放与减碳绩效等数据,并进行节能减碳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会作为供应商订单增减及优选劣汰的依据。

三、产业合作制定计划

在同一产业之间发起倡议,不仅可以有效管理供应链,更可以让有共同供应商的企业减少报告和数据管理负担,只需要以单一格式提交一次环境数据。有别于前述的管理系统多仅限于企业与自己的供应链,此处的合作计画涵盖范围更大,可以达到带动整个产业减碳的效果。

知名的案例像是可持续成衣联盟开发了Higg指数,帮助无论规模大小的鞋业及纺织业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评估对环境、社会及劳工绩效的影响并辨别改善机会。参与的会员厂商可以透过输入制程资料或以自行计算的方式提交数据,经过平台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验证后就会公开,让其他会员进行比较和选择。

Higg指数是一套可衡量价值链可持续性的工具(图片来源:可持续成衣联盟)

供应链减碳的趋势与挑战

供应链脱碳正逐渐成为趋势,然而其发展进程仍有一些挑战有待克服。首先是与供应商建立减碳共识的困难,对于一间品牌商而言,它的供应商可能有数百家企业,其中还可以分成很多层级,越往外层的供应商单一规模可能愈小,此时若要求它们减碳,小型供应商可能会因为觉得太麻烦或成本太高选择舍弃订单,因此如何在维持合作关系的前提下提升供应商们的减碳积极度,就变成了首要的难题。

其次是数据搜集困难,范畴三的排放可以细分成15个类别,而每间公司也都还有自己的上、下游供应商,因此对于拥有数以万计的产品且供应商流动性大的公司来说,要搜集到完整的数据尤其艰巨,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企业需要积极导入数位管理系统。

总结来说,尽管许多行业的主要排放都是范畴三,但细究其成因可能差异很大,合适的减碳策略也会大相径庭,所以企业在拟定供应商合作计画时,还是需要将产业特性考量在内才能提升执行的可行性。

相关新闻 漂绿 绿电 减碳 供应链减碳


[1]  此处的碳中和有将范畴三排放纳入计算(公司本身所产生的,例如员工通勤、在家工作等)。

[2] 数据统计引用CDP报告。

[3] 包含减排目标的设定、碳排放第三方验证等。​

COP28的未竟之业 《巴黎协定》第6条规范影响力解析
企业减碳管道系列— 负碳技术
Back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