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ESG永续台湾国际峰会聚焦碳权新局 助企业消除减碳焦虑

EN

绿色转型已是碳世代必修课题,《今周刊》18日主办「ESG永续台湾第四届国际高峰会」,邀请经济部、碳揭露计画(CDP)、台湾碳权交易所、星星电力等各界先进,从碳揭露、科技创新、绿色交易多元角度,探讨台湾企业的低碳实践。

台湾企业全球碳揭露崭露头角 CDP针对中小企业推新问卷

碳揭露将是国际贸易趋势,经济部次长曾文生表示,在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第一期申报中,台湾申报量居全球第五,显示国内厂商已具申报能力,也反映企业对碳定价高敏感。

永续台湾国际峰会今年邀请CDP首席影响官巴特利特(左二)与企业对谈(摄影:陈又嘉)

CDP首席影响官巴特利特(Nicolette Bartlett)谈到,全球透过CDP进行碳揭露企业已逾2万3000间,近年以亚洲地区成长显著。 台湾经CDP完成碳揭露公司有624间,自2022年以来增加22%,显示台湾企业重视碳揭露的重要性。 她也谈到,CDP正优化揭露流程,将推出针对中小企业的精简化问卷。 她分享,CDP口号是「你能测量,就能管理」(What you can measure, you can manage of),揭露碳排即碳管理第一步,那些数据将是企业决策关键,有效掌握成本风险,提升市场竞争力。

星星电力提供企业碳中和解方 2028年目标转供20亿度绿电

企业忧心减碳成本压力大,泓德能源子公司星星电力致力提供解方。 该公司透过资料搜集与分析,搭配智能云端系统,规划绿电方案,协助企业达到减碳需求。 星星电力目前是台湾前五大售电业之一,截至2024年1月总合约度数达139亿度,客户涵盖金融业、半导体、电信业等。 预计转供量2028年将达20.15亿度,提供企业碳中和解方。

星星电力总经理关婷怡(中)表示,企业真正的碳焦虑来自贸易(摄影:陈又嘉)

星星电力总经理关婷怡分享,集团经历三次转型,从电厂开发,到包含工程建置的「一条龙」案场开发,再投入AI进行智慧电力转型,例如自有品牌TITAN智能绿电系统,可实时管理案场发电状况、绿电转供数据等。 未来以智慧电力服务公司为发展目标,「要做能源Uber」,把绿电送到每间企业及用户。

关婷怡表示,企业真正的减碳动机,其实来自贸易压力,采购绿电是减碳有效工具,台湾目前再生能源发电比例约10%,随各国持续发展再生能源,预期朝电力自由化市场之趋势迈进。

绿色创新发现ESG商机 元太科技突破电子纸技术应用

绿色转型之关键在于创新,专注电子纸显示产品的元太科技(E Ink)致力扩大电子纸技术的应用。 董事长李政昊表示,电子纸具低耗电、不自发光、无蓝光等特性,适用于电子阅读器,元太科技正积极将此永续性技术延伸至其它产品。 例如与德国汽车品牌BMW合作的「艺术车」i5 Flow NOSTOKANA,运用可变色电子纸技术,在车身呈现丰富图案,同时透过变色来节能,天气炎热时,车身是可反射较多阳光的白色,天冷时则切换为吸热的黑色。

元太科技董事长李政昊分享利用电子纸技术打造的艺术车(摄影:陈又嘉)

电子纸的碳排量远低于液晶面板(LCD),在ESG浪潮下涌现许多商机,包括物流运输、广告广告牌、公交牌等应用。 李政昊透露,公司的电子标签业务成长快速,去(2023)年出货量达3亿片。 此前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Walmart)已宣布,旗下店面全部改用电子标签,预计上看6亿片。

碳交所以经济诱因促进减碳子账户交易有利中小企业

随苹果等国际大品牌制定净零目标,减碳已成台湾企业在全球供应链的首要任务,台湾碳交所以经济机制促进企业减排,提供企业因应供应链减碳的工具。 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表示,台湾以自愿性碳权交易为主,企业可投资植树造林等项目,取得减量额度。

台湾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在永续台湾国际峰会上发表演讲(摄影:陈又嘉)

碳交所未来三大业务,聚焦国内减量额度交易、国外减量额度与碳咨询。 其中,国际碳权交易平台已于2023年底启动,使用美元接轨国际,并采信托账户及「子帐户」交易方式,保障买卖双方,有利中小企业参与。 申请开户全在线上作业,审核时间约30天,与国外2至3个月相比极具效率。 碳交所目前正与环境部讨论部分国际碳权抵减碳费之规则,国内减量额度平台则预计今年下半上线。

企业买碳权不等于漂绿 实际减碳作为超过没买碳权企业

田建中也提到,有些企业把碳权买卖视为漂绿,但统计上来看相对少见。 他举《时代》杂志去年报道为例,经Ecosystem Marketplace调查全球7,000多间购买碳权公司发现,有买碳权公司在自身业务减碳的投资方面,是没买碳权公司的3倍以上,从事SBTi等科学减量气候目标的比例,也是后者的3.4倍。 显示有买碳权企业其实重视气候行动,对照国内,台积电等去年首批成交碳权企业,也都付出了减碳努力。

预计碳权市场将随减碳需求扩增,但田建中表示,目前全球自愿性碳权存量,仅占每年化石燃料总排碳量一小部分,若要求所有产业都要达成碳中和,碳权远远不够。

相关主题
研究估碳捕集与封存市场规模 三年內增加逾一亿吨
称猪肉「气候友善」遭控漂绿 丹麦法院判肉品商败诉成首例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凭证

TOP
索取下载

请填写资料后立即开始下载

姓名
公司
职称
公司邮箱
本网站使用cookie为您提供更好的浏览体验,了解有关我们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