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2周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8)预计今(12)日落幕,尽管没有将全球碳价标准化,但「碳排有价」的概念已经开始发酵,从政府组织到大型企业不约而同建立起碳定价机制,《路透社》观察到,内部碳定价的价格范围相当广泛,每吨最低不到1美元,最高甚至可到1,600美元(约合人民币7元至1万1,000元)。
内部碳定价作为减碳依据 企业订定机制各不同
美国制药大厂安进(Amgen)内部针对高碳排计画的碳定价为每吨1,000美元(约人民币7,100元),他们还使用「投资鑑定机制」(investment evaluator),以更高的碳定价来决定是否采购减碳设备,该公司发言人表示,「可持续计画的内部碳价比传统计画高,但控制在每吨1,600美元以内,都算是合理范围。」
瑞典汽车大厂富豪汽车(Volvo)采取「影子碳价」(shadow price)的方式试水温,以每吨1,000瑞典克朗(约人民币680元)的价格,来决定生产的车款以及使用的原物料,公司的气候行动负责人奥特海姆(Jonas Otterheim)表示,「例如,使用可再生能源生产铝,对公司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它的碳排只有传统生产方式的1/4」。
(图片来源:Volvo)
根据欧盟碳权交易系统(ETS),市场每吨碳价约67欧元(约合人民币520元)。随着欧盟规定趋严,富豪汽车也重新计算大型车的实际生产成本,奥特海姆表示,「这真正改变了我们公司的制造计画,因为即使有些车款看起来获利很好,但伴随而来的是其他车款不会遇到的惩罚。」
路透社委讬非营利组织「碳揭露专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 CDP)的研究显示,在全球5,345家会披露气候相关营运讯息的企业中,实行内部碳定价的比例,从前年的17%成长到去年的20%,而有22%的企业表示接下来两年内会跟上。
台达电推动碳定价近10年 靠高碳价减排增营收
台湾电源大厂台达电在COP28蓝区的周边会议上,也透露自家内部碳定价高达每吨300美元(约合人民币2,100元),公司品牌长郭珊珊表示,从2014年开始推动碳定价,鼓励公司部门积极减碳,前3年采用影子价格计算碳排成本,当时在各国厂区的碳价还不一样,直到2017年统一全球为每吨50美元,并在2021年一举调高到300美元。
郭珊珊(左二)在COP28分享台达内部碳定价实绩。 (图片来源:台达电)
她解释,价格是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制定的,如果要将全球暖化升温控制在1.5°C内,就必须实现这样的碳价水准。台达电靠这套碳定价机制,在2022年减少13.5%的碳排,营收则大幅成长22%,创下历史新高,见证企业营收成长与碳排脱钩。
各国政府与国际监管机构也各有碳价「期望值」,美国拜登政府设置碳的「社会成本」是每吨200美元(约人民币1,400元),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议,碳价在2030年底前应该至少是每吨85美元(约人民币610元)。
不过对于碳定价到达什么水准,才能迫使企业认真减碳,专家看法仍有分歧,德国保险巨擘安联(Allianz)董事会成员塔林格(Gunther Thallinger)表示,如果有一套全球一致的碳市场,应该能在减碳方面产生巨大推力,但现在的问题是碳价变数太多,尤其有些价格每吨不到5美元(约人民币36元),「我担心漂绿现象更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