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完整的電力市場中,儲能系統可以提供電能、容量、輔助服務、同時扮演電力買家與賣家以及輸電資產等功能。(圖片來源:富安能源提供)
編按:台灣403花蓮強震曾引發電網劇烈波動,儲能系統在數秒內迅速穩定供電。富安能源(Fluence)亞太市場成長經理王建凱撰文指出,儘管儲能是電網穩定的關鍵,國內卻受限於制度僵化與市場機制不足,難以發揮其價值。他呼籲參考歐洲、澳洲經驗,引入容量市場與創新機制,擴大儲能參與範圍,以加速電力市場改革與綠能整合。
因應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台灣儲能產業亦積極接軌國際,推動綠電產業供應鏈共榮願景。根據立法院於2025年5月9日發布的《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為促進綠電交易,未來將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者互售、確保電力交易平台中立,並明確定義「特定電力供應業」,納管併網型儲能與需量反應,降低設立風險、擴大可用電力資源。
此外,修正案也確定台電將維持現行整合經營模式,不進行垂直分割,以整合電廠與電網、提升投資效率並穩定供電;然而,這也反映了台灣電力市場自由化進程中的挑戰,儲能產業仍面臨制度僵化與市場彈性不足的問題。
儲能從輔助走向主力,台灣電業制度有哪些機會?
富安能源 (Fluence) 長期觀察台灣儲能市場,我們憑藉豐富且專業的國際視野,適時配合當地政策調整,以展現對台灣能源轉型的堅定承諾。自2017年電業改革啟動與《電業法》修正以來,政府大力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目標2025年達成20% 再生能源電力的願景,更於「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提出在2050年實現60%至70%的再生能源發電佔比,以落實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並帶動台灣綠能產業成長。同時,電力市場的自由化更是電業改革的重要一環,先後推動綠能先行、設置電力交易平台等,更規劃於後續修法中開放所有用電戶購電選擇權,讓用戶可向任一家民營電廠購電。
富安能源(Fluence)亞太市場成長經理王建凱。(圖片來源:富安能源提供)
自2016年提出加速布局儲能以強化電網的策略,2025年更是修法新增特定電力供應業,明確儲能的市場定位。在電業自由化的進程下,台灣的案例相較罕見,選擇優先開放輔助服務市場。2021年,隨著「電力交易平台」啟動,希望引入儲能與需量反應資源參與調頻服務的市場競爭,獲得民間與產業界大力響應、積極參與,快速滿足電網的需求量。快速反應資源的導入,顯著提升電網全年頻率穩定時間,在403花蓮大地震時,充分展現其對於提升電網韌性的重要貢獻。
我們觀察到,儘管電業改革至今已取得傲人的成果,制度設計上仍存在缺口,可能限制再生能源與儲能潛力的發揮。台灣的電力仍以受管制電量為主,2024年的年度自由交易電量僅為1% 左右,反觀鄰國日本交易量約達40%,顯示民間業者即使進入市場,亦受限重重。雖有躉購費率(Feed-in Tariff, FiT)、購電協議(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PPA)及再生能源憑證T-REC等機制推動綠電發展,仍難以有效激發市場潛力。
以經濟性而言,再生能源擁有低邊際成本、燃料價格解聯(Fuel Price Decoupling)等優勢。在台灣,根據《電業法》,再生能源需要被優先調度,但由於現行的綠電交易機制皆為固定價格基礎,難以有效發揮經濟調度效益(Merit Order Effect)抑制電價,進而無法讓消費者享受低碳、低成本的電力。
在完整的電力市場中,儲能系統可以提供電能、容量、輔助服務、同時扮演電力買家與賣家以及輸電資產等功能。藉由電價高低差的引導,儲能可以與再生能源密切配合,平衡全時段的供需,進一步擴大經濟調度效益。受制於台灣的電力交易平台當前僅開放輔助服務市場,使得儲能系統目前只作為穩定頻率的資源,難以發揮其完整價值。
歐洲模式啟示錄:多國導入容量市場、英國平衡機制創商機
歐洲電力市場的發展相對成熟,電力自由化的歷程也較長遠,值得作為全球能源轉型與儲能應用的重要參考。歐洲大陸互聯系統中,又以英國、德國、挪威等在電力市場化的發展上具有領導性的地位。雖然許多歐洲國家的市場化改革在1990年代皆陸續啟動,並且接連開放了電能市場,但儲能的市場參與其實僅有約10年的歷史。
在發展初期,儲能的頻率調節法規受到多數歐洲國家輸電系統營運商(Transmission System Operator, TSO)的重視,尤其是德國、英國以及愛爾蘭,紛紛藉由招標或建立輔助服務市場,開放儲能參與以貢獻快速調頻市場。頻率調節需要快速且大量的功率投入,且具有較小的電能吞吐量需求,因此非常適合早期的電池儲能技術。例如,英國和愛爾蘭推出非常快速的頻率響應服務(Fast Frequency Response, FFR),其反應速度僅需150毫秒。這些新的調頻服務不僅是專為電池性能所精心設計,更意味著這些市場追求更為快速且精準的調頻能力,進而降低整體成本。
但由於一個系統中的頻率調節需求,在短時間內不會大量成長,大量的儲能參與使調頻市場達到飽和,收益也隨之下降。2020年左右,各國相繼開放反應要求較慢但放電時間較長的頻率恢復備用,如自動頻率復原儲備(aFRR)、手動頻率復原儲備(mFRR)等更多樣的品項。然而,新的調頻服務開放,並不能改變其佔儲能系統收入比例持續下降的趨勢。
近幾年,隨著頻率調節的收入減少,歐洲的儲能擁有者開始調整操作策略,逐步進入既有的電能市場,從日前或即時市場的電價套利獲取收入。由於大量的再生能源進入電網與市場所造成的供需不平衡與電價波動的擴大,創造了極佳的套利空間。而隨著長效型電池的技術成熟,儲能在市場中透過跨時段的買賣電能,充分貢獻平衡電力供需的任務。
除能量市場外,英國的TSO設置有平衡機制(Balancing Mechanism),採單一買家、集中拍賣的形式,邀請合格機組在一小時之前完成報價,隨後得標機組根據得標量進行發電或減少發電,補充日前排程與實際需求的差異,並獲取相應報酬。平衡機制為儲能系統創造了絕佳的發揮空間,在電力供過於求的時段,儲能甚至能在充電時獲得報酬。2023年,在英國的開放平衡平台(Open Balancing Platform)進一步改革,降低電池儲能等非傳統資源加入的門檻。
而英國、比利時、波蘭、義大利等國,更設有容量市場的機制,而德國、西班牙等其它國家也正計畫引進容量市場,其建立目標是在TSO不干擾電能市場的前提下,為新建或現存的電力資產提供容量補償,以避免由於收入不足或風險過高導致的發電停產或投資停滯,確保未來3至5年的需求可以被滿足,保障整體電力供給無虞。透過為投資者提供穩定的額外收入來源,可以緩解電能市場的不確定性,以提升能源建設的可融資性。在亞洲也有類似案例,如日本為確保淨零目標可以如期完成所設置的長期脫碳素市場。
創新市場機制有助穩定電網,盤點英、德、澳洲案例
在基本的調頻、電能移轉、電價套利、容量之外,有些電網公司更積極建立更多創新的市場機制來維持新型態電網的穩定運行。
近年來,業界對系統慣性、電壓穩定性和黑啟動能力等的擔憂加劇,尤其在2025年4月的伊比利半島重大停電事件後更為關注。儘管原因仍在調查中,但系統貫性(Inertia)、電壓波動以及事後的「全黑啟動」(Black start)獲得大量的討論。為解決穩定性問題,許多TSO持續積極推動相關措施。
例如英國就在2019年啟動名為Pathfinder的系列計畫,為確保在高比例再生能源情況下,仍能可靠運行,主動採購電網所需的穩定性資源,其中包含Stability、Voltage及Constraint Management共3個項目。其中又以市場化方式徵求慣性與短路容量的Stability Pathfinder最具代表性,以GVA.s為單位,目標抑制系統頻率的變化率(Rate of Change of Frequency , RoCoF),更於Pathfinder的第2期開始,擴大開放具有「電網建構」(grid-forming)功能的儲能系統加入計畫。另外,以往全黑啟動的服務通常由特定合約的形式採購,但德國TSO TransnetBW在2024年開始試行以公開市場機制採購全黑啟動資源。
儲能作為輸電資產(Storage-as-Transmission-Asset, SATA) ,又稱為非線路替代方案(non-wires alternatives),是指將電池等儲能系統作為輸電網路的一部分部署,用以解決輸電瓶頸問題,而非作為電力市場上的資源。儲能的加入,可提升線路的傳輸容量、管理過載問題,也可以在停電時提供備援。例如執行N-1[1]安全備援,一條關鍵輸電線路跳脫時,部署於戰略位置的電池可以迅速放電來補上電力缺口,防止電網故障擴大與連鎖停電。這使得系統營運商在正常運行時能更接近電網的容量上限運作,從而延後高成本的輸電線路升級。
全球的SATA實例以德國與澳洲的計畫最具代表性。德國的Grid Booster由其主要TSO主導,在2019年首次被納入德國電網發展計畫(NEP)中。該計畫由TSO投資並營運,成本經核准後由消費者繳納過網費共同分攤,這些儲能資產僅用作電網運行的n-1應急資產,不參與市場。第一批Grid Booster項目已於2021年獲准,富安能源 (Fluence) 獲得了TransnetBW的250MW(千瓩)電網增強器以及TenneT的兩項100MW電網增強氣合約,目前3個項目皆在建設中。自此之後,Grid Booster已被納入至後續新版的電網發展計畫中,至今已有額外500MW的計畫陸續經過批准準備執行,以因應日益增加的再生能源跨區輸電需求,減少輸電線路擴建壓力,並降低電網壅塞與調度成本。
另一個案例,澳洲的虛擬輸電(Virtual Transmission)計畫,主要由澳洲能源市場營運商(AEMO)及各州政府推動。該計畫透過公開招標與政策補助引導投資,成本經監管單位核可後納入電價結構則,由電網路使用者共同承擔。虛擬輸電的概念首次出現在AEMO 2022年整合系統規劃草案中,並於2023年被正式納入「2024輸電擴展選項報告」。相關項目主要配合以再生能源區開發,協助將再生能源送出、減少擁塞管理成本,並提高系統彈性的解決方案。
借鏡國際制度,儲能有望成台灣能源改革關鍵
透過借鑒其它成熟市場的經驗,台灣在推動能源轉型與部署儲能的過程中,能汲取寶貴經驗,進而克服現有的結構性挑戰。這不僅有助於提升市場開放度,也有助於建立完善的能源市場交易機制,促進多元的能源技術發展,強化整體市場的競爭力與效率。
然而,若要真正實現這些目標,台灣電力市場仍需進一步改革,包括擴大市場開放、建立完整的電能交易機制與容量市場(Capacity Market)等,提升整體競爭性與效率。同時,儲能系統也應拓展其角色,不僅限於頻率穩定,更能還應參與容量保障與電能交易以及更多其他的輔助服務項目,推動再生能源與儲能的整合發展,進一步提升電網的韌性。
註釋:
[1] N-1 安全備援(N-1 redundancy)是一種系統設計概念,指的是即使有一個組件故障,系統仍可運作,因為有額外備援可接手。
※ 本文為富安能源(Fluence)合作專欄。原文標題:〈儲能新角色:制度設計如何引領下一波能源轉型〉,文:王建凱(富安能源亞太市場成長經理)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