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對自願性碳權市場的佈局野心

EN

近年來,碳市場逐漸受到政府、企業與投資人的關注。此波熱潮也逐漸延燒到東南亞,例如在 2022 年,泰國和馬來西亞相繼在國內成立了自願性碳信用交易平台和交易所。不同於強制性的碳配額,自願性的碳權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對於許多跨國企業而言,購買碳權是邁向碳中和的重要步驟。然而,隨著各個國家及企業紛紛宣告碳中和承諾,碳權價格節節攀升;政府與企業如何在這個新興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議題。

泰國和馬來西亞爭相建立碳交易系統

東南亞自願性碳市場正值快速成長的階段,除了作為領頭羊的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也紛紛建立相關制度。新加坡為在東南亞率先發展自願性碳市場的國家,許多外國企業進駐為該國增添巨大的優勢,使企業可以從新加坡買到全球的碳權,用於抵銷各地的工廠排放,進而幫助新加坡走向打造碳交易中心的野心。不同於新加坡,泰國和馬來西亞則是因國內產業發展具有一定排放抵銷需求。以馬來西亞而言,該國興盛的工業及石化業產生大量碳排放,因而推動碳權購買的需求。同時,這兩個國家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推行再生能源及造林等項目,使其具有碳權供給優勢。

泰國新成立的官方碳交易平台 FTIX,從今年一月中旬起開始提供碳權、再生能源及再生能源憑證交易服務。該平台作為泰國出口商的碳權購買管道,旨在幫助他們遵守進口國的排放標準。根據政府預估,將有 12,000 家公司最終會註冊此平台並交易碳權。而馬來西亞所成立的自願性碳信用交易所(Bursa Carbon Exchange,BCX)的進程又更快了一些,其已於 2023 年 3 月 16 完成全國首輪碳信用拍賣。該次拍賣以電子形式進行,並交易了共 15 萬個經註冊的 VERRA 碳權。首次拍賣的產品主要有兩項,分別是全球以技術為本的碳合約(Global Technology-Based Carbon Contract,GTC)[1] 與全球以自然為本的碳合約(Global Nature-Based Plus Carbon Contract,GNC+)[2] ;前者以每份合約 18.5 令吉(約為 4.1 美元)的價格成交,後者則以每份合約 68 令吉(約為 15.1 美元)成交。儘管拍賣價格不甚理想,但仍可視之為馬來西亞自願性碳權市場向前邁進的一大步。

Reccessary研討會

 

自願性碳權為東南亞帶來機會

全球自願性碳權市場的市值已超過 20 億美元,交易量更接近 3 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以現況而言,東南亞國家持有約 5,500 萬噸的未退役碳權,相當於全球的 10%。看似不多,其實背後還有無窮的潛力。馬來西亞與印尼的森林覆蓋率分別達 55% 及 53%,越南則以 47% 位居第三。如此高的森林覆蓋率,意味著未來尚有龐大的碳權發展空間,舉凡森林管理、造林、REDD+[3] 皆能成為碳權獲取管道。森林相關活動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權供給來源(見下圖1),其以自然為本的特性深受市場喜愛,因其相較於能源與爐灶,更能避免漂綠的嫌疑,交易價格也較其他項目來得高昂,前述馬來西亞的拍賣價格即證明了其價值性。

全球自願性碳權總發行量與項目來源比重

圖一、全球自願性碳權總發行量與項目來源比重[4]

除了碳權本身的發展可期,建立交易所也能增加國家碳市場潛力。碳權的交易與有價證券相似,搓合機制有助於買賣雙方成功交易,並進行監管結算與交割。同時,碳交易所也可以制定商品合約並將其統一化,使各式商品的交易都更有保障性。可以想像,東南亞國家競相成立交易所,不僅是希望能夠吸引全球的投資者以賺取上市費與佣金等收入,更期望能在當地建構出一個龐大的交易市場,使自身成為亞太區域或甚至全球的碳權中心。

企業搭上政府佈局的順風車

東南亞政府的積極佈局無非是為了在新一輪的全球角力中脫穎而出;對企業而言,這或許也是彎道超車的一大機會。當碳權沒有地域性限制,全球的市場就可以相互串接,例如在印尼開發的碳權,可以在馬來西亞自願性碳權交易所上市,最後由美國的企業買下並退役,作為排放抵換。除了抵銷排放以外,碳權還有其他廣泛的用途。因各國有各自的交易所及價格,對投資人而言就存在著操作空間,無論是用於降低抵換成本或是轉售,在碳權價格不斷攀升的背景之下都能成為企業的轉機。


[1] 例如中國的沼氣回收發電項目。

[2] 例如柬埔寨的「減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造成的排放(REDD+)」項目

[3] REDD為「減少濫伐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之簡稱。

[4]  資料來源:Climate Focus

2023年東南亞的綠電市場趨勢與採購選項
東南亞第三再生能源投資潛力:印尼地熱能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