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帶動龐大電力需求,多國開始審視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角色。(圖片來源:iStock)
近幾個月來,台灣核三重啟公投成為各界矚目的焦點,反映社會對於能源供應與核能安全的論辯。本次公投也許並非單一獨立事件,而要從更廣的「全球核電復興」(Global Nuclear Renaissance)脈絡思考。在氣候變遷與能源轉型的雙重壓力下,許多國家開始重新審視核能在能源結構中的角色,使核電復興儼然成為一股新趨勢。
全球核電發展在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經歷退潮,但隨著能源成本飆升、能源安全等關注日益嚴峻,近年日本開始重新考慮核電的必要性。2025年2月,日本修訂「能源基本計畫」,將最大限度使用核電,規劃到2040年將核電提升至兩成。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也加速推動核電,2025年5月簽署行政命令,降低核電監管門檻,目標到2050年核電裝置容量達到400GW(百萬瓩);中國則計劃在未來15年建造150座核電廠,目標2035年裝置容量達到200GW。世界銀行(World Bank)也於2025年解除長達12年的核電廠融資禁令,未來將支持既有核電廠延役,並積極開發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s)。
這股全球核電復興浪潮也席捲東南亞,以下將整理全球核電復興浪潮下的東南亞核電發展圖像,掌握東南亞國家在能源轉型上的最新趨勢。
全球34國使用核電,東協6國核能發展現況如何?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World Nuclear Association)統計,目前全球共有31個國家使用核電,若加上正在興建和即將啟用核電廠,總計34國。
東南亞國家目前均未使用核電,但部分國家已開始討論是否興建核電廠(越南、印尼),或重啟閒置核電廠(菲律賓),抑或開始計畫推動SMR(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以下將進一步檢視這6國的核能發展進程。
圖1、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