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A能源安全峰會觀察:分散、預測性、合作,如何定義下一波新能源趨勢?

IEA主席致辭提出「分散」、「可預測性」與「合作」三大重點。圖片來源:擷取自IEA Youtube

IEA主席致辭提出「分散」、「可預測性」與「合作」三大重點。圖片來源:擷取自IEA Youtube

國際能源總署(IEA)4月24~25日於倫敦舉行「未來能源安全高峰會」,超過60個政府及50家企業代表參與,峰會探討地緣政治、技術、經濟,以及傳統與新興能源安全風險。新興風險呼應時事,像是川普總統關稅戰引起的貿易變化、能源系統對極端天氣和氣候變遷的適應能力,以及技術創新和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興起等。

新能源安全三要素:分散、預測及合作

峰會揭開序幕時,IEA主席比羅爾(Fatih Birol)便提出新的能源安全三要素:「分散」、「可預測性」與「合作」。

比羅爾首先呼籲各國要分散(Diversification)能源進口來源跟供應鏈,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第二,政策要有可預測性(Predictability),能源部門需要的資本密集,如果政策沒有一致性,這些不確定性會提高投資成本,比羅爾俏皮的形容,「投資人會跑走」;最後強調合作(Cooperation)的重要。

他指出,各國能源需求與路徑不同,但國家不管大或小,都不是能源孤島。能源價格、碳排放、科技進步的影響與衝擊都是跨國界的,國家之間互賴,需要依靠合作才能達到安全。

能源武器化 破壞能源安全

以往對能源安全普遍認知,著重在能源可靠、供應充足和價格可負擔,也往往將投資焦點放在化石燃料。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引發的能源供應與價格危機迫使大眾各界審視能源安全的內涵。光是歐洲,在2021和2022年的能源花費增加5170~8310億歐元,也有人認為持續向俄羅斯購買化石燃料,是為俄方在戰爭提供資金。

「能源武器化」是烏俄戰爭以來常見的論述。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指出,歐洲在第一線目睹俄羅斯如何將能源供應武器化。法國工業能源部長費拉齊(Marc Ferracco)也表示,能源供給被武器化,天然氣變成籌碼、變成地緣政治的工具。英國能源安全暨淨零碳排部長米勒班(Ed Miliband)提出,只要能源可以武器化,我們便暴露在脆弱之中。

「能源武器化」是烏俄戰爭以來常見的論述。圖為連接俄德兩國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圖片來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官網

「能源武器化」是烏俄戰爭以來常見的論述。圖為連接俄德兩國的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圖片來源: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官網

各國如何回應「能源武器化」?可以觀察到能源本土主義(energy nativism)的概念應運而生,增加國內能源生產以確保本土能源供應。更有論述指出現在驅動國家進行能源轉型的主要動力不僅是回應氣候危機,而是回應地緣政治、經濟主權等安全議題。

在增加國內能源生產方面,歐洲強調自產的潔凈能源(homegrown clean energy)。馮德萊恩在峰會時表示,要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以提升能源安全,而自產的潔淨能源不僅可以強化韌性,還有創造就業機會、注入經濟活水。她引述數據,歐洲地區過去仰賴俄羅斯提供45%的天然氣、50%的燃煤和1/3的石油,過去未能了解除了燃料費用之外的其他成本,像是威脅斷氣、經濟脅迫、價格動盪,這些成本都在烏俄戰爭時浮現。但是歐盟以RePowerEU方案及盟友的合作馳援回敬。

RePowerEU方案下歐盟積極發展再生能源,目前再生能源發電佔比達47%;光電和風電成長最快,在2024年再生能源新增裝置78GW;也因此俄國天然氣進口從45%降至18%、燃煤進口降至0%。法國代表說,歐盟需要潔凈能源技術支撐戰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這也是潔淨工業新政(Clean Industrial Deal)要達成的目標。

施凱爾在峰會上更宣布,政府將透過供應鏈投資基金投資3億英鎊,用於提升英國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生產能力。圖片來源:UK Government/Flickr

施凱爾在峰會上更宣布,政府將透過供應鏈投資基金投資3億英鎊,用於提升英國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生產能力。圖片來源:UK Government/Flickr

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表示,1970年代以來英國最嚴重的經濟衰退都是跟化石燃料價格變動有關。要確保能源安全、減少支出,自產的潔淨能源是唯一拿回能源控制權的解方。他在上任第一百天內設立國有大英能源公司(Great British Energy),以推動再生能源投資。

施凱爾在峰會上更宣布,政府將透過供應鏈投資基金投資3億英鎊(約新台幣130億元),用於提升英國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生產能力,並鼓勵企業投資再生能源領域。米勒班也表示,便宜、自產的低碳能源在英國能源安全中扮演重要角色,概念也適用於各國。

鑽吧寶貝鑽吧 VS 蓋吧寶貝蓋吧

不過,美國在處理能源本土主義時選擇不一樣的途徑,美國能源部國際事務代理助理部長喬伊斯(Tommy Joyce)在峰會期間發言釋出不同論調。

喬伊斯表示能源需求只增不減,美國有豐富煤油氣資源,要增加這些國內能源生產。上一任拜登政府限制這些能源使用,獨尊再生能源是有害且危險的,直指這不是達成能源安全的方式。他更抨擊拜登政府只關注在淨零跟氣候政治(net-zero agenda, climate politics),這就是為什麼川普政府修改一系列法規,確保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被滿足。

川普總統在第一任時將天然氣和自由畫上等號(molecules of freedom);再次上任即喊出「鑽吧,寶貝,鑽吧(drill, baby, drill)」。在峰會上,美國政府代表也明確清楚釋放川普政策的主旋律。

川普政府修改一系列法規,確保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被滿足。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Flickr

川普政府修改一系列法規,確保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被滿足。圖片來源:The White House/Flickr

雖然美國政府代表在公開會議以及閉門論壇中,一直強調全球加速綠色轉型,是將「抽象的減量目標跟競爭對手的利益,擺置在人民安全之前」,但在其意見鮮少有其他與會者呼應,且米勒班亦以「與會者均普遍認知到邁向潔淨能源轉型是未來發展方向」來回應。

但若要加速潔淨能源發展,峰會上許多發言的產業界代表都提到電網建設的重要性,呼籲制定政策、穩定投資,投入電網建設。伊比得羅拉執行董事長加蘭(Ignacio Galan)指出,隨著對電力的依賴逐年增加,全球都需要更多電網建設,需要更多電網投資。英國國家電網董事長威爾遜(Ben Wilson)呼籲陸上和離岸的電網建設與升級。蘇格蘭能源SSE執行長皮博斯(Martin Pibworth)也說能源安全需要更多電網,儘早投入越快達標。

不少政府代表也提到目前規劃或進行中的電網建設。埃及介紹政策支柱時提到區域合作(regional cooperation),跨國電網也是許多國家發展的方案;時值東南亞國協輪值主席國的馬來西亞,談及東協電網促進東協地區能源交換;哥倫比亞致力於與其他拉美國家建立跨國電網。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提到歐盟的可負擔能源方案(Action Plan for Affordable Energy)進行電網建設,讓北海離岸風電、西班牙太陽光電可以在歐盟各地使用;並且建設義大利與突尼西亞、希臘與埃及的跨洲電網。

德萊恩提到歐盟的可負擔能源方案進行電網建設,讓北海離岸風電、西班牙太陽光電可以在歐盟各地使用。圖為北海的離岸風場。圖片來源:Wikipedia

德萊恩提到歐盟的可負擔能源方案進行電網建設,讓北海離岸風電、西班牙太陽光電可以在歐盟各地使用。圖為北海的離岸風場。圖片來源:Wikipedia

分散與合作 業界重視可預測性

各界是如何看待IEA提出新能源安全三元素(分散、預測及合作)呢?烏克蘭能源部長加盧申科(German Galushchenko)以今日烏克蘭為例,他指出戰爭狀態下能源系統失去可預測性,能源設施變成俄羅斯攻擊的標的,可能明天就被攻擊。如果沒有分散跟與他國合作,烏克蘭無法存續。他提醒集中式能源系統也是軍事風險,分散式的能源系統比較不容易變成軍事攻擊目標。

分組討論階段,許多小組得出相同結論,產業界普遍指出,能源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且建設需要長時間,重申可預測性的重要,強調政策具備確定性、可預測性和可行性,才會吸引投資、降低成本。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和英國首相施凱爾在主題演講時,也紛紛提到政府清楚認知投資需要穩定的法規框架與政策環境,會致力於確保可預測性。

日本帝石(INPEX)執行長上田隆之觀察,各國有不同的能源政策跟偏好,但是對議題的共識程度逐漸降低。挪威Equinor執行長奧佩達爾(Anders Opedal)直指在能源安全路上所看到的挑戰,除了供應鏈跟資本成本上升外,最顯著的就是不同能源科技之間能源政策的極化,他提倡實用主義(pragmatism),在討論不同能源科技時更多政治妥協,畢竟政策的極化也會降低可預測性。保持彈性(flexibility)與平衡(balanced)的能源結構,是許多傳統能源代表在峰會期間呼籲的方向。

然而,根據IEA模型,如果全球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目前對石油和天然氣的投資幾乎是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所需降至水準的兩倍。此次峰會釋放清晰訊息,能源近用、永續、可負擔仍是基本目標,但是當代能源系統更互賴也更複雜,勢必改變以應對全球不穩定的局勢。

再生能源就是能源安全

峰會肯認到在邁向公正與公平轉型之路上,兼顧石油與天然氣供給安全,仍不可忽視。但面對新挑戰,需要建立全面的能源安全觀,考量充足能源供給的同時,還需考量競爭力和減碳效益。

潔凈能源是缺乏能源資源國家的機會,為各國提供更多元的能源並降低成本。潔凈能源回應當前能源安全議題,也是未來面對氣候風險達成氣候安全的關鍵。全球能源體系轉型需要也更多元且更永續的潔凈能源供應鏈。

潔凈能源是缺乏能源資源國家的機會,為各國提供更多元的能源並降低成本。圖片來源:Unsplash

潔凈能源是缺乏能源資源國家的機會,為各國提供更多元的能源並降低成本。圖片來源:Unsplash

峰會舉行之前,中國的缺席以及川普上任接連拋下的震撼彈,化石燃料似乎重回主舞台,各界普遍不看好此次峰會。但結果顯示,沒有質疑是否需要轉型的聲浪,與會國家都致力達成能源安全進行合作,實現全球能源轉型。

而在峰會前夕,全球再生能源聯盟則於金融時報買了半版廣告,強調再生能源才能確保能源安全,強調自2000年以來的再生能源發展已經幫全球省下超過4千億美元,每單位再生能源投資創造的就業機會是化石燃料的三倍。廣告更強調依據今年度針對來自15國總計1500位企業領袖的調查,有超過97%的受訪者支持在電力系統中,以再生能源汰除化石燃料,有78%企業領袖更倡議應在未來10年間達到此目標。

在其「以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率重新定義能源安全」的共同聲明中,更提出當代能源安全架構的七大原則:

  1. 以再生能源為能源安全的基礎:實現將再生能源提高三倍並使能源效率進步幅度倍增之全球目標,快速擴大太陽能、風能、地熱、綠氫、儲能和水力發電。消弭企業簽訂購電協議上遭逢的法規和市場障礙,並透過投資策略吸引私人資本。
  2. 需求面解決方案、電網建設與分散式韌性:提升效率、需量反應、儲能與策略性電網升級(包括基礎設施與擴大連通),建立可因應再生能源變動性與削減負載的去中心化、彈性的系統。
  3. 潔淨能源供應鏈的多元化:發展具有韌性、透明且多樣化的供應鏈,支援潔淨技術與關鍵礦物,並推動循環經濟、地方價值創造與國際合作。
  4. 因應未來變局的技能與人才儲備:培養具備技術、數位與工業能力的人才,以交付和運營下一代能源系統。
  5. 防範網路、氣候與軍事衝突相關威脅:設計具備網路與氣候韌性的基礎設施與系統,能抵禦日益增長的實體與數位風險,保障電氣化世界的安全。
  6. 激勵機制的重新調整: 改革化石燃料補貼改將其用於支持潔淨能源,創造公平競爭環境,使能源轉型更可負擔與安全,並減少浪費性支出。
  7. 可負擔與包容性的能源近用性:擴大全球弱勢與能源貧困地區的清潔能源近用性,提升生產力、經濟機會並促進社會韌性。

峰會前夕,全球再生能源聯盟則於金融時報買了半版廣告,強調再生能源才能確保能源安全。圖片來源:Linkedin

峰會前夕,全球再生能源聯盟則於金融時報買了半版廣告,強調再生能源才能確保能源安全。圖片來源:Linkedin

面對中國軍演將台灣能源基礎設施視為攻擊對象,能源安全在台灣政策議程之重要性更為提升。但目前討論能源安全時,多僅侷限於採用核電與否、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燃料進口國等,多屬傳統能源安全觀點。而在IEA未來能源安全高峰會舉辦期間,各方提出創新的能源安全觀點,乃為台灣應儘速學習並內化至決策過程之中,方可實質提升台灣韌性。


※ 本文作者為柯昀伶(台灣氣候行動網絡氣候與能源安全專案研究員)、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原刊登於「環境資訊中心」,標題為「分散、可預測性、合作——IEA未來能源安全峰會觀察」。

環境資訊中心|延伸閱讀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海洋能是什麼?IEA旗下研究揭潛力達300GW,一文解析5種發電技術原理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