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電」與「負電價」現象正在德國、加州及日本浮現,東南亞可借鑑國際經驗並提前做準備。(圖片來源:iStock)
編按:東南亞積極推動綠能轉型,但「電太多」反而可能成為潛在風險?從德國、美國到日本,全球許多市場正面臨再生能源發電時段集中帶來的棄電問題。能源新創公司聯齊科技(NextDrive)解析全球應對策略,從市場調節、儲能應用及商業模式創新3個關鍵,提出東南亞應如何超前部署,才能確保綠能不僅能順利發電,更能有效利用與靈活調度,發揮最大經濟與環境價值。
過去十年,東南亞國家的能源轉型飛速進展,從越南快速崛起的太陽能裝置量、印尼與泰國對離岸風電與氫能的關注,到新加坡打造區域電力樞紐的布局,這個區域已從觀望者變成積極參與者。然而,值得高度關注的現象正在國際間同步發生——當再生能源發展進入加速階段,「電太多」反而成為電力系統的風險源。
所謂「棄電」或「負電價」現象,正在德國、美國加州與日本浮現。這些市場並非電網脆弱,也不是再生能源設計錯誤,而是「技術走在制度前面、市場規則尚未匹配」的必然產物。這正是東南亞值得提前學習、預先準備的地方。
本文從執行策略與商業模型兩端出發,提出3個對東南亞特別關鍵的啟示:如何預防棄電?如何轉化「電太多」為市場優勢?以及如何建立一個能接得住再生能源的市場制度。
1. 負電價不是異常,而是能源轉型成熟的指標
2023年,德國出現超過300小時的負電價時段,單日價格最低甚至達到-500 歐元/MWh(一千度),相當於「每用1度電,還能獲得新台幣17元」。加州的情況更為頻繁,2024年上半年就累積了超過1,000小時負電價,占全時數的4分之1。
德國2008至202 年的每年負電價總小時數,增長趨勢明顯。(資料來源:IS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in Germany in 2023)
美國加州2024年上半年,棄電量與負電價頻率已經超過2023年加總。(資料來源:Energy+Environmental Economics)
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太陽能與風電的發電特性高度集中且不可預測。一旦晴天時段大量發電、但用電需求尚未上升,就會出現供給遠高於需求的情況。若電網缺乏即時調度與價格彈性,系統便只能「倒貼」用戶,誘使他們在特定時段多用電。
在東南亞,這一點尤為值得警惕。越南在2020到2021年曾因政策鼓勵而掀起太陽能投資熱潮,短時間內裝置容量暴增,導致白天發電過剩、部分地區電壓飆高,系統無法負荷。當時,國有越南電力集團(EVN)甚至被迫暫停收購部分綠電,變相出現了「棄電」現象。
即使整體電力系統尚未自由化、再生能源滲透率未達歐美水準,只要缺乏市場調節與價格機制,棄電問題就會提早出現。與其等問題爆發後修補,不如在轉型初期就導入市場彈性工具,如時間電價、需量反應機制,建立一套具備預警與分擔能力的制度基礎。
2. 儲能角色正在翻轉,從備援配角走向市場中樞
在面對綠電供過於求時,儲能被視為最直接的解方。但儲能真正的潛力,不只是「把電存起來」,而是成為電網的動態調節核心。
以美國加州為例,該州太陽能裝置容量已超過47GW(百萬瓩),儲能容量也迅速跟進,2024年達到10GW。根據當地電網負載資料,白天25~30GW的太陽能出力,在中午前後明顯超出即時用電需求,電價因此轉為負值。儲能系統正是在這個時段大量吸電,並於傍晚放電回市場,平抑價格與供需波動。
儲能已成為加州近年的主要能源來源。(資料來源:Independent Energy Producers Association)
這類「升載型儲能」(load-absorbing storage)的角色,已從緊急備援設備,轉變為與市場價格掛鉤、即時反應的套利工具。在負電價時段充電、在高電價時段放電,不只維持市場穩定,也創造營收機會。
而日本的做法更具制度創新意義。由於日本尚未開放負電價,部分售電業者(如 Looop)改以「模擬負電價」的方式設計用戶參與機制。例如推出與市場價格同步更新的電價方案,當白天出現電價貼近0.01日圓時,用戶得以幾乎免費用電,並可透過家用儲能裝置進行充放電套利。
日本電力公司Looop推出的創新電價方案「Smart Time ONE」,打破傳統三段式時間電價的模式,提供與電力批發市場價格每 30 分鐘同步的動態費率。(資料來源:Looop官網)
日本的做法對東南亞的啟發有3個:
- 儲能的政策設計應聚焦於參與市場,而非只做容量補貼;
- 用戶端儲能應結合價格誘因與自動化調度系統,才能真正形成「升載力」;
- 家庭與企業的參與若能以「即時價格反應」為基礎,將使分散式能源真正走向主流。
3. 光儲聯動是商業模式,不只是設備配置
在日本,隨著 FIT 躉購制度紅利逐年消退,綠電業者開始尋找新的變現方式。其中一個顯著趨勢,是將太陽能與儲能視為一套「可販售的商業解方」,而不只是硬體組合。
這樣的模式包括大型發電業者採用「光+儲能+市場預測」三位一體的調度策略,在批發市場中延後賣電時機、擴大利潤空間;也包括家戶用戶透過「零元太陽能(0 円ソーラー)」方案,由售電公司免費安裝太陽能與電池,住戶僅需以優惠價格購電,即可享有低碳電力與長期儲能彈性。
零元太陽能(Zero Yen Solar)是什麼?
零元太陽能(0 円ソーラー)強調零初期費用,就可以在家中安裝太陽能與蓄電池系統;並且在簽約期滿後,住戶可以無償獲得太陽能系統。由於發電設備本身歸發電公司所有,因此會由發電公司進行維護和檢查,這種模式也被稱為「第三方所有權模式」(TPO,Third Party Ownership)。
日本的零元太陽能+儲能,強調初期零成本,民眾就能加裝太陽能與蓄電池系統。(資料來源:蜂鳥太陽能 (ハチドリソーラー株式会社官網)
更進一步,部分業者如TG Octopus Energy開始推動「社區共享儲能」,以一組儲能設備服務整個住宅區,壓低單位成本、擴大參與規模,讓能源不只是產品,更是一種生活服務。
對東南亞而言,這些模式具有高度複製潛力。無論是印尼的島嶼型社區,或是馬來西亞與泰國的都市住宅群,都具備推動光儲聯動的在地條件。特別是在分散型能源政策尚未普及的地區,若能由企業主導建置、用戶端以合約或租賃方式參與,將能有效避開初期資本門檻,加速綠電普及率。
能不能發電不是問題,誰能「用得巧」才是關鍵
東南亞能源轉型的挑戰,從來不是技術落後,而是制度與市場設計的時機點與連動性。我們可以從國際經驗中看見,再生能源若缺乏匹配的市場設計與價格誘因,不但無法發揮其環保與經濟效益,甚至會成為電網的包袱。
負電價的出現,象徵著能源進入下一個階段:不是「發得出電」就好,而是要「接得住電」、「把電用得巧」,進而把這些電轉化為經濟價值、商業模式與產業動能。
現在的東南亞正處於轉型黃金期,若能提早引入時間電價機制、開放儲能市場參與、鼓勵光儲商模創新,將有機會避開棄電困局,跳過他國繞過的彎路,直接擁抱一個真正分散、彈性與互動的綠能未來。
※ 本文為聯齊科技合作專欄。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