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難減部門」為「必減部門」:先行者聯盟公布6大行業減碳進展,台灣如何借鑒?

納入台灣航運與海運公司後,難減排部門排放量約占全台50%,顯示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性。

納入台灣航運與海運公司後,難減排部門排放量約占全台50%,顯示制定相關政策的重要性。(圖片來源:iStock)

編按:台灣工業部門的碳排量居高不下,使得水泥、鋼鐵等6大「難減排部門」的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50%。COP26後成立的「先行者聯盟」致力於推動難減部門加速脫碳,目前全球已有99家企業加入。本文作者「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解讀先行者聯盟7月發布的階段性報告,分析各行業的減碳進展,針對台灣難減部門的現況提出觀察。

鋼鐵、水泥、石化等耗能產業,以及貨運、海運、航空等長途運輸業,因減碳技術尚未商業化,且設備汰換週期較長,又面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因此國際研究將上述6大行業歸類為難減排部門(Hard-to-Abate Sectors)。但由於此6部門排碳量合計達到全球總量30%以上,因此全球若要達成淨零,仍不可迴避其減量責任。

有鑑於此,由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簡稱WEF)與美國國務院在2021年底COP26上共同發起「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下簡稱FMC),邀集企業力量投入難減部門。目前企業會員總數達99家,做出了超過125項承諾,預計到2030年,每年產生近零技術需求約160億美元,減碳效益將達3,1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24年7月FMC發布階段報告(Status Report),檢視各部門在經過近3年倡議後的進展,並意識到難減部門即使採用深度減量措施後,仍可能具殘餘排放量,需要採取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簡稱CDR)方可達到淨零,故其亦將此納入推動項目。

先行者聯盟7月公布最新進度報告。

先行者聯盟7月公布最新進度報告。(圖片來源:先行者聯盟階段報告)

低碳飛機與貨輪非夢事,永續燃料產能將是關鍵

航空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3%,報告指出若缺乏深度減碳可能在2050年碳排增量一倍。然而由於高昂的生產成本與市場需求不確定性,目前各類型的永續航空燃料(Sustainable Aviation Fuel,簡稱SAF)產能仍相當有限。

FMC航空業承諾要求企業會員在2030年前達成至少替換5%的傳統燃料為減碳85%以上的SAF。2023年6月FMC發布SAF採購指南手冊[1],為燃料生產商、航空公司和企業買家等行業相關人員提供採購SAF時涉及的流程、利害關係人和相關風險。

企業中美國銀行(America Bank)與達美航空(Delta)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投資全球最大規模SAF中心[2],此計畫將使達美航空於2027年至少使用10% 的SAF,並在2035年達到50%。同時預計也能夠在2025年起提供明尼蘇達州聖保羅機場(Minneapolis-Saint Paul ,MSP)可負擔且充足的SAF。

航運業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2%,而船運的貨物量將在2050呈3倍成長。目前7家企業(包含亞馬遜、必和必拓)已承諾到2030年,至少5%的遠洋航運使用零排放燃料(Zero-emission Fuels,簡稱ZEF),或確保至少10%的貨量使用ZEF運輸,並在2040年增加到100%。在企業實際應用方面,2023年底全球最大貨櫃船商馬士基(Maersk)推出首艘由韓國現代重工製造的雙燃料甲醇貨櫃船,其長達350公尺,容量達16,000貨櫃(TEU),配備雙燃料發動機,可使用甲醇、生物柴油和傳統船用燃料進行作業,而馬士基已確認至少25艘此類船隻的訂單[3]

電動與氫能卡車能助減排?基礎設施仍待布建

卡車運輸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4%,排放曲線目前呈現陡峭上升。目前取代柴油的低碳燃料選項主要為電池電動車 (BEV) 和氫燃料電池電動車 (FCEV)。儘管在電池燃料技術本身前景樂觀,相關基礎設施的布建是最大的瓶頸,包含:大規模電網升級、充電系統/站點建置、氫能運輸與加氫站建置與技術標準化等。

FMC承諾要求會員在2030年前至少30%的重型卡車與100%的中型卡車為零排放(zero-emission)卡車。2024年瑞士建材商Holcim分別與Volvo[4],  Mercedes-Benz Trucks[5]簽訂總量達2,000台的電動重型卡車(Battery Electric Trucks,簡稱BETs)採購,為全球目前最大商業規模訂單,預計在2030年前全數到位。

先行者聯盟會員於COP29美國館分享其推動進程。

先行者聯盟會員於COP29美國館分享其推動進程。(攝影:趙家緯)

不只要買綠電,還要買綠鋼

製鋁業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約 2%,預計到2030年全球需求將成長近40%,到2050年將成長80%。觀察2022年排放量可見鋁業的總產量上升而單位排放密集度反而下降約4.4%,達到每公噸鋁15.1噸二氧化碳當量(tCO2e),顯示產業目前朝向正確的方向前進。FMC製鋁業承諾要求2030年前採購總量當中至少10%是低碳鋁(定義:每噸鋁小於3t CO2e),另外也附帶自願性承諾在2030年前至少50%的鋁為再生鋁。

除了Apple為FMC製鋁業的頭號會員,並且使用低碳鋁在其主要產品線上,2024年初全球最大金屬飲料和食品容器製造商波爾公司 (Ball Corporation) 也宣布推出低碳鋁杯,產品除了使用90%的再生鋁,也包含10%低碳鋁。

鋼鐵業排放占全球約8%,2050年需求預計將增加約30%。FMC鋼鐵業承諾要求27家企業會員至2030年前至少10%的採購鋼鐵為低碳鋼。而低碳鋼定義依照廢鋼投入比例的多寡而變動,例如:使用0%廢鋼則排放強度為每噸粗鋼0.4噸以下;若使用廢鋼達100%,排放強度則須為0.05噸以下。

2024年FMC推出「近零鋼鐵挑戰」(Near-Zero Steel Challenge)[6],橋接低碳鋼需求、供給與新興技術以進一步了解符合FMC低碳鋼標準的市場、技術發展狀況。鋼鐵作為基礎原料,與其他產業的生產密切相關,這項特徵也反映在企業會員的作為之上。瑞典的鋼鐵商SSAB 從 2026 年開始為Scania的重型卡車提供100%無化石鋼材;丹麥風電商沃旭(Ørsted)與渦輪機製造商Vestas合作,確保至少25%的專案使用其生產的低碳鋼塔。

水泥2大巨頭加入先行者,轉型挑戰依然嚴峻

水泥/混凝土業排放占全球約6%,2022年才納入先行者聯盟的產業範疇,目前僅有七家企業會員,不過其中包含全球兩大製造商-瑞士的霍爾森(Holcim)和德國海德堡水泥(Heidelberg Materials)。FMC水泥/混凝土產業承諾要求會員每年購買至少10%的水泥/混凝土(按體積計算)為近零水泥/混凝土,並在2035年排除以化石燃料為基底的輔助膠結材料(SCM),例如高爐礦渣。

顯著的產業特性讓水泥/混凝土業的減碳備受挑戰,首先地理位置的連結性使得銷售市場的範圍固定,而且水泥的使用時限影響了採購慣習。此外,固有生產方式以及下游使用者(如建築和工程等)的慣習也使得產業短期內難以推動變革。

2024年FMC會員之一瑞典國有電力公司Vattenfall與瑞典低碳水泥新創公司Cemvision簽訂協議,將由Cemvision提供了傳統波特蘭水泥的替代品,可減少 95% 以上的碳排,同時保持耐用性和性能[7]

最後是碳移除(Carbon Dioxide Removal,簡稱CDR)。要實現《巴黎協定》的氣候目標,到2050年每年需要移除100億噸二氧化碳,然而目前的移除採購總量僅為1,100萬噸,而FMC的碳移除目標設定為2030年達成5萬噸或2,500萬美金的永久性且可擴充(Durable and Scalable)的碳移除額度[8]。目前11家企業會員當中,微軟先後投入與沃旭的Kalundborg CO2 Hub計畫[9],購買超過360萬噸的永久性碳移除額度,屬目前最大商業規模的碳移除額度交易。

如何化台灣難減部門為必減部門? 政策整合迫在眉睫

先行者聯盟的主要目標為強化低碳產品/技術的需求訊號強化,透過平台的創建與類似媒合的手段統合生產者、消費者與新興技術提供者,推展傳統採購的轉型,試圖為各部門的低碳替代方案提供更有利的商業環境,突破低碳技術商業化的瓶頸,達成產業去碳化目標。

若檢視台灣的排放結構,將屬於台灣籍的航運與海運公司都納入考量後,難減部門排放量約略達到台灣排放量的50%,更顯見針對難減部門研擬政策的重要性。近期金管會雖屢次於台灣氣候政策討論時,強調台灣須面對難減部門,亦籌組了永續金融先行者聯盟,但工業與運輸主管機關,仍未提出具體作為。

今年上半年美國因宣布63億美元的工業淨零專案(The Industrial Demonstrations Program),加速鋼鐵、水泥淨零製程導入之時,美國許多氣候倡議團體以及學者,均表示這是告別「難減部門」的開端,讓其成為「必減部門」(have-to-abate)。反觀台灣,近期雖見修改產創條例鼓勵產業減碳投資,環境部宣示建立綠色成長基金,公共工程委員會推動低碳公共工程採購等作為,但仍是零散與單向的政策,尚未借鏡國際先行者聯盟的經驗,創造對於近零碳鋼鐵、永續航空/運輸燃料的需求訊號,因此仍難以克服難減部門的惰性。

(圖片來源:趙家緯提供

參考文獻

[1] Maersk to deploy first large methanol-enabled vessel on Asia - Europe trade lane
[2]Minnesota SAF Hub
[3]Maersk to deploy first large methanol-enabled vessel on Asia - Europe trade lane
[4]Holcim to deploy 1,000 Volvo electric trucks
[5]Holcim to deploy 1,000 Mercedes-Benz Trucks long-distance electric vehicles
[6]Near-Zero Steel Supply Challenge
[7]Vattenfall and Cemvision In New Cooperation to Supply Near-Zero Emission Cement
[8]Durable: 捕獲碳可至少封存1,000年;Scalable: 可擴充方案意味得在2030年達到百萬噸的封存規模,且到2050年達到十億噸封存規模
[9]Ørsted begins construction of Denmark's first carbon capture project

※ 本文為「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合作專欄。原文標題:〈聚集先行者,化難減部門為必減部門〉,文:方鈺宜(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助理) 、趙家緯(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碳費推升台灣房價?未來10年漲多少?3張圖看綠色通膨如何波及營建業
PwC金融業財務碳排放大調查:8成企業設淨零目標,為何「數據品質」成挑戰?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