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9進展推動碳市場變革!台灣如何從日、韓碳定價經驗中找方向?

日本及韓國為亞洲地區率先推動碳定價的國家,實務經驗值得台灣分析借鏡。

日本及韓國為亞洲地區率先推動碳定價的國家,實務經驗適合台灣分析借鏡。(圖片來源:iStock)

今年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9)將在11月22日落幕,影響全球碳市場的《巴黎協定》第6條討論取得進展,各國領袖也紛紛提出更具野心的減碳目標。碳定價機制作為減碳的重要政策工具,其重要性早已不言而喻。

台灣碳定價目前採取「碳費先行」,未來則規劃逐步轉為總量管制的碳交易制度。相較東亞鄰國,日本及韓國為亞洲地區率先推動碳定價的國家。本文將借鏡日韓的實務經驗,深入解析台灣碳定價的優勢與挑戰,並展望未來發展趨勢。

台灣碳費制度》價格穩定,但對企業減碳誘因有限

據世界銀行統計,全球約有110個國家實施碳定價制度,包含排放交易、碳稅和碳費等。台灣自今年8月起正式實施碳費制度,起徵價為每噸300元(約9.3美元),以價格機制引導企業減碳。

相較於排放交易,碳費制度的優勢之一在於價格穩定性,企業可以更精確地預測成本並建立長期的低碳轉型計劃。然而,目前的費率水準與國際相比偏低,對產業減碳誘因有限,導致部分企業可能僅選擇支付碳費而非積極減碳技術。

除了現行碳費制度外,為與接軌國際同時強化國內減碳力道,環境部規劃於未來逐步引入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制度。該機制透過設定排放總量上限,允許企業間於市場上進行碳權交易以達到減碳目標,較符合整體經濟效率。

不過該制度尚未正式施行,且排放交易體系的設計涉及更為複雜的因素,包含排放限額、分配方式、交易與監管機制等。因此,台灣一方面須確保未來如何順利過渡到排放交易體系,另一方面,也應防範市場操縱和避免價格波動過大等風險,以創造一個健全的交易市場。

台灣碳費徵收對象的排放占比與碳費支出

圖1、台灣碳費徵收對象的排放占比與碳費支出[1]

日本碳稅制度》低廉碳稅拖累減排進展,擬導入ETS改善

日本2012年起推行碳稅制度,該稅制是建立在既有的能源稅上,對化石燃料的使用加徵稅款,包含石油、天然氣及煤炭等,對能源使用行為帶來一定的成本壓力。碳稅價格的可預測性及穩定性為其優勢之一,有利於企業進行長期規劃。此外,碳稅收入還可用於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高社會對減碳政策的接受度。

然而,日本的碳定價仍面臨著部分挑戰。現行日本碳稅每噸僅289日圓(約1.9美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國集團(G20)等關鍵經濟體等相比,日本在碳稅政策的積極度上似乎敬陪末座。

此外,由於稅率偏低,整體減碳效果有限。經日本環境省統計,截至2022年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僅下降約19.3%(相比2013年),在應對2030年減碳目標上,恐仍不足以滿足需求。為此,日本於2022年提出綠色轉型(GX)方針,希望能改善現行困境,其中包括引入排放交易體系等,期望能進一步實現減排目標。

日本碳稅制度

圖2、日本碳稅制度[2]

韓國ETS》碳配額過剩壓低碳價,政府計劃引入穩定市場措施

韓國於2015年建立了全國性排放交易體系(ETS),成為亞洲首個引入ETS的國家。韓國碳交易市場涵蓋電力、鋼鐵與石化等高碳排產業,對年排放量超過12.5萬噸的企業實施碳配額管理。ETS的設計允許企業根據自身需求購買或出售碳配額,市場價格反映著供需變化,這樣的市場機制不僅增加了企業減碳誘因,且交易價格也較能反映出更貼近市場的減排成本。截至今年11月8日,韓國碳配額收盤價為每噸1萬2,050韓元(約8.82美元)。

排放交易的優勢之一在於為排放者提供一個更具彈性與經濟效率的減排手段。儘管如此,韓國ETS也遭遇瓶頸,最顯著的現象莫過於因碳配額供過於求而導致碳價長期低迷,無法有效激勵減排行為。為避免供需失衡情形持續存在,韓國環境部也正著手擬訂方針,包含縮緊配額供給、擴大市場參與者以及導入市場穩定儲備機制(K-MSR)等,以確保市場機制能夠合理運作。

主要經濟體排放交易體系碳價走勢(2015~2024年)

圖3、主要經濟體排放交易體系碳價走勢(2015~2024年) [3]

台灣的碳定價制度,未來可能更偏向日本或韓國?

在規劃市場機制時,台灣須考量政策適應性與市場接受度,未來或將在碳稅與排放交易體系之間尋求適合的發展方向。下表為台灣、日本與韓國3者的制度比較。

台灣、日本與韓國碳定價制度 (截至2024年11月8日收盤價)

表1、台灣、日本與韓國碳定價制度 (截至2024年11月8日收盤價)

觀察不同的碳定價制度,台灣碳費制度有助於提供穩定的成本框架,減少價格波動風險,對企業在低碳轉型初期更具吸引力。日本碳稅提供了穩定的成本控制,適合尚未對碳市場有高成熟度的台灣,然而低稅率對減碳的效果相對有限。相較之下,韓國的排放交易則提供更強烈減碳誘因,包含創造價格訊號、激勵技術創新以及帶來碳經濟的額外收入等。

除此之外,基於產業結構相似性、與國際接軌情形以及碳定價減碳效果等,因此長遠看來,台灣更有可能採取與韓國相似的機制,逐步朝向排放交易機制靠攏,並借鏡韓國市場的成熟經驗。值得注意的是,初期恐因碳價波動而易引發交易市場不穩定,因此尚須加強相關風險管理,對中小企業占多數的台灣而言更需要謹慎面對。

台灣碳交易將朝國際接軌,企業碳策略攸關競爭力

展望未來,碳定價制度將扮演台灣淨零路上的關鍵角色。隨著COP29即將落幕,全球合作與市場機制的建立將更被強調,未來台灣碳交易市場勢必將與國際接軌。日韓的碳定價經驗顯示,單一的碳稅或碳交易制度各有其優劣,若結合兩者優勢,將能為台灣打造出最合適的碳市場機制。

對企業而言,則應積極制定碳排放管理策略,以應對未來制度轉型帶來的潛在成本壓力,包含投資低碳技術、提升能源效率,或參與國際碳市場以拓展商機等。投入碳權市場的知名案例即為國際電動車大廠特斯拉,2023年靠著在歐盟碳交易市場出售碳權共帶來17.9億美元的收入,顯示出碳市場的經濟誘因與資源配置效益。企業也應密切關注政策動向及市場變化,保持綠色競爭力,以便在未來的低碳經濟體系中優先佔有一席之地。


[1]資料來源:環境部,經《RECCESSARY》彙整
[2]資料來源:日本環境省
[3]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Carbon Action Partnership

台灣「海外種綠電」能否成真?從菲律賓再生能源政策與發展看跨海輸電可行性
解析台灣深度節能之路:從高耗能產業到資料中心,4方向補強政策法規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