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bon Forward Asia新加坡登場 多方專家探討亞太碳市場新動態

EN

Carbon Forward Asia於3月7日、8日在新加坡萊佛士城會議中心(Raffles City Convention Centre)舉行。(攝影:胡湘渝)

Carbon Forward Asia研討會7日在新加坡登場,除了針對聯合國第29屆氣候峰會(COP29)、歐盟排放權交易系統(EU ETS)和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進行探討外,也向亞太區域各國的碳市場發展進行了焦點探討,從開發商、顧問單位及學者等多元角度切入,描繪出各區域的市場輪廓。

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制度重啟 擴大中國碳市場規模

中國作為全球最具潛力之一的碳市場,在一月時進入重啟核證自願減排量制度(CCER)的最後階段。從需求面來看,由於合規期在2023年底已過,因此企業短期不會有太大的參與動機,不過由於採用CCER抵銷排放的成本較低,因此儘管中國強制性碳市場[1]有5%的抵換上限,CCER的需求長期來看仍會呈現成長趨勢。

在供給面的部分,過去的CCER多已使用完畢或即將到期,所以市場上供給量稀少,再加上政府為避免像過去出現供給過多市場大跌的情況,嚴格控管量體與方法學,因此長期看來量體供應仍會相當有限。另外在全國碳交易系統中,預期今年有機會新增鋁和水泥業以提升市場流動性,會議中Timing Carbon Asset Management的執行長孔晴熙也提及,預期未來碳價有機會達到每噸人民幣110至120元。

韓國:改革既存體系 提升碳價以助力國家減碳目標

同樣較早發展碳交易制度的是韓國,然而其碳價目前已跌落至每噸7美元左右,政府為解決市場上供給過多等問題,預期將會在2026年進行大改革,例如減少免費配額,屆時有望解決價格持續低迷的問題,長遠看,韓國的碳價應達到每噸35美元或甚至40美元才有助於國家實現減碳目標。

此外,韓國當前並無由政府主導的自願性碳市場,然而有許多企業為符合供應鏈要求,仍有相關需求,因此是否新增自願性碳市場也會成為未來的關注重點。

日本、馬來西亞:亟待明確政策方向指引市場參與者

處境相似的還有日本及馬來西亞,日本有J-Credit和JCM等碳信用相關體系,然而礙於官僚體系、土地有限及核發數不夠透明等問題,市場參與者多在等待更完善的指引。總的來說,日本政策尚不明朗,未來仍不確定會有碳交易(ETS)還是碳稅制度,因此企業端若有需求多仍需要透過與其他國家的合作實現。

至於馬來西亞,雖然已設立Bursa交易所,然而市場依舊充滿不確定性,政府當前正在研究應該選擇哪條路徑,是自願性碳市場還是ETS,抑或是碳稅都還是個問號。不過由於馬來西亞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不少企業在己身減碳的同時,也積極開發馬來西亞當地的碳信用,搶爭在自願性碳市場的一席地位。

越南、印尼:建構初期碳市場的政策框架以及提高流動性

有別於鄰近國家所建立的自願性碳信用交易所,越南政府對於碳市場的建立正處於討論階段,尋求能夠有效接軌國際的管道。同時,既有的法規也正被修改中,例如企業範疇一和範疇二的報告方式、納管企業對象等都尚有調整的空間。

而印尼雖然速度較越南快一些,已有交易所正式運作,然而僅進行一次交易後就停擺,說明碳市場的發展速度還很緩慢,流動性更是亟需提升,畢竟流動性可以被視為一個市場能否成功運作、發揮效益的關鍵因素。(請參考下表一,流動性較高的區域市場,市值與交易量體也會較高)

表一、不同碳交易體系的市值與交易量

整體而言,亞太區域的碳市場政策雖不明朗,但相當具備發展潛力。會議上ACX的亞太區主管Hum Wei Mei也發表看法,認為東協不見得需要像歐盟一樣統一的市場,而是可以擁有各自的體系以滿足各自需求,藉由深度穩健的合作即可達成相同或更佳的效果,像是柬埔寨跟新加坡即有簽署碳信用協議,即使沒有碳稅制度,大家也都正用各自的方式參與市場,逐步構出健全的亞太碳市場。


[1]中國的強制性碳市場為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ETS)。

東南亞碳定價制度為何分歧? Carbon Forward Asia研討會深度解析
South Pole、Verra漂綠爭議發酵 企業要買可信碳權有哪些守則?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