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資料中心推升能源需求,核電投資值得台灣企業押注嗎?

加入收藏

台灣是否使用核能是各方爭論已久的問題。

台灣是否使用核能是各方爭論已久的問題。(圖片來源:Pixabay

編按:核三重啟公投雖然未通過門檻,但總統賴清德已表態未來不排除先進核能,加上人工智慧(AI)快速發展,核電已成為各國重要的能源選項。本文作者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山講座教授盧展南針對核電既經濟又安全的說法提出見解,並建議台灣透過開放核電廠民營化,有助釐清核電安全風險及經濟效益評估。

未來台灣將是晶片製造及AI資料中心重鎮,而發展AI的關鍵之一就是能源。《彭博社》認為,過去反核立場政策和民意有落差,缺能源晶片恐難產。AI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受訪時表示,隨著AI快速發展,勢必帶動全新的基礎建設需求,目前已有相當成熟的減碳與潔淨能源技術,「而核能同樣是一個很好的選項。」既然全世界各國相信台灣的晶片製造技術,倚靠台灣的高階晶片發展AI,何妨也讓國際能源公司來台參與能源節約與開發計畫。

台灣是否使用核能是各方討論已久的問題,加上能源政策一直與政治目的綑綁,欠缺完整的理性評估與規畫。擁核方強調台灣在發展再生能源時面臨土地、成本與發電不穩定等挑戰,認為核電重啟是安全無虞的,台灣沒有核電就會缺電、電價一定上漲,「核電既經濟又安全」,極力主張重啟舊有核電廠。

除了天災事故,核安需重視人為疏失

核三重啟公投未過關,贊成重啟遠大於反對方,賴總統於公投後重申,重啟核能的大門並沒有被關閉,「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不會在一場公投就徹底解決。如果未來,技術更安全、核廢料更少,社會接受度更高,我們並不會排除先進核能。」對此,擁核方恐怕要思考如何實際驗證,使假定成真。

核電重啟議題,除了大家關心的斷層、地震及核廢料儲存管理等問題外,國外研究顯示,90%的核電廠事故,與人為疏失有關。核安不單是因應天災或處理核廢料的技術問題,人禍更應小心。823公投後,台電將進行「自我安檢」,對此,公民團體呼籲政府應比照國際最嚴格標準,提出完整的核電安全分析風險評估,向社會公開核電重啟的風險與成本。這樣的資訊釐清,將有助於回應社會疑慮。

電力公司雖然不斷地檢討如何避免重蹈每次電網事故的肇因,但「人類不可能永遠不犯錯」,人禍經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在台灣,公開讓外界所知道的事故包括:核三廠曾發生過的歷史事故包括1985年氫氣洩漏火災停機逾一年、1993年輻射廢水排放事件、2001年「3A事故」全廠斷電、2013年變壓器翻修警報燈響84天被忽視。除這些外,2021年在用電歷史新高的同一天,核二廠機組急停的肇因,是一張椅子移動所引發的效應。近年亦發生電廠內開關場設備在未完成檢測時,按錯開關,防呆機制及保護系統失效,導致短路,連續觸發多部發電機組跳機,引爆全台大停電。

2025年5月,大潭1期燃氣複循環機組在汽輪機在已停機的情況下,氣渦輪機火力全開,導致冷凝器超溫爆裂,至今仍處於停機狀態。同年同月高雄發生的兩次電壓驟降,肇因是電䌫加入系統卻接錯電纜線。試想這些非天災事故的人為疏失,若直接發生在核電廠內,其後果可能會是怎樣的景象。

供電風險多,重啟核電代價高

能源政策易受到外在非電力供需的議題影響,爭論的焦點在能源組合,目前能源政策傾向於提高燃氣及再生能源發電占比。雖然經濟部長說2032年前電源無虞,可能的供電風險包括: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及產業發展,電力需求不斷成長但用電效率不高;舊發電機組除役,但新增電能資源無法如期加入系統;民眾對新增電能資源的認識不足,引起陳抗造成建設延宕;加上若發生乾旱水資源不足,可能導致備轉容量低下,須靠能源效率提升及需量反應度過難關,而相關監管配套法規跟不上電網技術進步更新速度,將影響電網運轉韌性。

重啟一部核電機組的成本可能超過十億美元,具體成本因核電廠狀況、所需升級以及監管環境而異。例如,美國三哩島1號機組的計畫重啟成本估計為16億美元,而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2011年事故後重啟每座反應爐的成本估計為10億美元。核二廠在十幾年前就曾發生須購買非常昂貴的新螺栓替換舊螺栓的案例。台電累計虧損已超過4,200億新台幣,是否值得負擔運轉40年後核電廠的重啟及後續運轉維護費用,要好好仔細算一算。如果既安全又合算,若有機會,在商言商,相信很多人會樂於承接。

美國星座能源與微軟去年9月表示,將協助三哩島核電廠一個機組恢復運作,預計2028年上線。(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美國星座能源與微軟去年9月表示,將協助三哩島核電廠一個機組恢復運作,預計2028年上線。(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小型核電SMR成本高,監管配套需到位

在減碳的路徑上,包括英國和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正在投資研發和示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計畫,以降低該技術的風險並鼓勵私人投資。一位國內核工專家稱,「像科學園區,就台積電好了,一個FAB廠(晶圓廠)可能一台SMR就夠它使用,而且佔地也不會太大,費用也不會太高」。「企業可以不用跟台電電網綁在一起,實現完全自主供電。在操作上這種反應器需要的運轉人員不多,可以透過專業機構代訓運轉人員,或者直接派遣運轉人員去幫你運轉。甚至利用BOT方式,連反應器帶操作人員一併採購進來」,若能進一步說明該技術對核廢料處理的商業模式,則對衍生的問題會有更完整的理解。

SMR基本理念可以追溯到1940年代,過去發展史顯示,由於其電力產量相對低和效能不佳,造成過去SMR案例毫無例外地成本過高。更糟的是,降低核電成本的嘗試,最終可能會加劇核電的其他問題:產生長壽命放射性廢棄物、與核武的連結以及偶爾發生的災難性事故。核電技術不斷地提升,核安問題除考慮人禍因素外,管理燃料和放射性廢棄物是選擇和部署新舊型核反應器技術的關鍵考慮因素,因此監管機構必須考慮台灣的地理環境,努力制定能夠適應先進模組化反應器創新設計和運作模式的框架。

延伸閱讀》SMR、核融合是什麼?全球掀核能復興潮,技術優缺點、國際動態一文掌握

專家建議:開放核電廠民營化

缺乏國際核電安全技術權威單位的參與,台電「自我安檢」的結果,關切的雙方恐怕還是會各自解讀。823公投的結果,若是民意希望政府為能源政策踩煞車的展現,不妨另類思考,嘗試跳脫需由國營電力公司經營的枷鎖,以經濟性與安全考量評估是否值得民間投資,來釐清核電價值。

在「核電既經濟又安全」論述的實際驗證上,政府可考慮因應國際趨勢,擴大電廠民營化適用範圍,開放非公營核能發電公司許可,讓國際著名工程顧問公司或利用國際銀行融資過程中,以嚴謹且完整的核電安全風險及經濟效益評估,來提供台灣核電是否值得投資的第三方資訊。

在燃料和放射性廢棄物及核電廠除役管理有適當處理的形況下,若能引進民間旺盛的資金與活力,讓國內高科技廠有機會從經營核電有成的國際公司,建置SMR核能機組供電,或開放國內外民營電力公司承接台電「自我安檢」過關的除役核電機組,在符合相關法規及政府協助下重啟運轉,將可增加發展AI及國際資料中心所需的電力裕度,降低缺電風險及台電的虧損,亦可提高國防韌性。

如同現有獨立發電業者(IPP,民營電廠)的營運,由國際原子能總署、政府監管單位及國內外核工專家嚴謹把關,在符合法規且在政府執行公權力的協助下,在民營核能發電許可開放後,若真的有人願意在台灣投資民營核電廠,「核電既經濟又安全」的論述就得到驗證。反之,經評估後,若乏人問津,則台灣是否適合發展核電也得到部分驗證。當然,若政策決定要由國營公司重啟核電的話,則不應該一切如常(Business as Usual),宜建立獨立監管單位,來降低核災及電網事故發生的風險,讓重啟的核電廠都安全無虞。

※  本文為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中山講座教授盧展南投稿,原文標題:〈從經濟與安全評估核電在台灣是否值得投資?〉。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離岸風電遇瓶頸,旗艦計畫該如何強化?從減碳達標、國際經驗看3大突破方向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