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小國適應」永續轉型邁入新局!降速或失速? 2025永續領航必看5大注意要點

(圖片來源:CSRone)

2024 年是永續發展面對多重挑戰的一年,國際情勢、環境挑戰、社會分裂都讓永續推動進展帶來壓力,企業組織在今年將面臨著全新的永續轉型與發展挑戰,儘管 2025 年永續發展的成長速度可能放緩,但這並不意味著會完全停滯,CSRone 編輯台資深永續顧問,整理永續領航企業必須注意的 5 大注意要點提供讀者參考。

2024 年有近 50 個國家、約 30 億人參與選舉投票事務,被認為是影響全球新秩序的關鍵年。其次,因為世界政治局勢的不穩定,促使各國政策的朝令夕改,讓包含《全球塑膠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的協議進展緩慢,2024 年亦展現了多重挑戰與困境的事實,包含: 7 月 22 日創下了全球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天;在過去 50 年裡全球野生動物數量減少了 73 %世界上多數地區的財富差距正在擴大;反 ESG 運動浪潮愈發強烈等,皆顯示著企業組織同時須面臨著政治影響、環境規範和社會挑戰的壓力。

然而,2024 年還是有一些振奮人心的進展:英國關閉了最後一座燃煤電廠並結束了 142 年的煤電生涯,煤電能源依賴度自 1990 年的 80% 降至 0%,有助於相關歐盟地區於去年減少了 8% 的排放量

(左圖:MERRA-2 提供,2023 年的數值以粉紅色顯示,2024 年至 6 月的數值以紅色顯示。2024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23 日的每日全球氣溫值以紫色顯示/圖片來源:NASA analysis of global daily temperature data;(右圖) 1970 年至 2020 年間,野生動物數量在短短 50 年間減少了73%/圖片來源:《LIVING PLANET REPORT 2024》)

(左圖:MERRA-2 提供,2023 年的數值以粉紅色顯示,2024 年至 6 月的數值以紅色顯示。2024 年 7 月 1 日至 7 月 23 日的每日全球氣溫值以紫色顯示/圖片來源:NASA analysis of global daily temperature data;(右圖) 1970 年至 2020 年間,野生動物數量在短短 50 年間減少了73%/圖片來源:《LIVING PLANET REPORT 2024》)

2024 年已成歷史,雖然過往永續發展與政策制度的推動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快、更廣等,且許多全球積極行動讓我們保持樂觀,但無法否認的是,企業組織在 2025 年將面臨著全新的永續轉型與發展挑戰。儘管 2025 年永續發展的成長速度可能放緩,但這並不意味著會完全停滯。身為資深永續顧問,提供以下是永續領航企業必須注意的 5 大注意(watch out)要點:

1. 國際角力牽動氣候承諾:「美國優先」政策枷鎖將促中國接管綠色未來?

在 2025 年,全球永續發展面臨著顯著的挑戰與契機。美國前總統川普重新入主白宮後推行了一系列「美國優先」的政策,包括退出《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撤銷《降低通貨膨脹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等這些行動不僅可能削弱資本市場對清潔能源(clean energy)的投資,更反映了美國新政府對氣候變遷的態度。同時,美國聯準會在 2025 年 1 月 17 日宣布退出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NGFS),這一決定使其在金融穩定問題上的立場與其他國家有所不同。

綠色金融體系網絡(NGFS)旨在探索與氣候和自然相關的各種金融穩定問題,與氣候科學家合作並制定建議。然而,美國聯準會的退出可能削弱其在促進金融穩定方面的職責,這也引發了對其獨立性的擔憂,這些變化皆可能對全球金融市場產生深遠影響。

與此同時,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正積極填補美國退出後的空缺,並加速推動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中國正全力推展「新三重奏(new trio)」政策,預計至 2030 年將使再生能源產能占全球總量約 60%,顯示出其在全球永續發展中的野心與領導地位。

我們觀察到,這些趨勢表明在氣候變遷壓力的不斷變化下,全球永續發展進程將深受地緣政治和政策變動的影響。未來的發展方向取決於各國政府如何應對這些挑戰並抓住機遇。各國雖擁有不同的職責和政策考量,但在當前瞬息萬變的世界中,針對新興風險的合作研究與實踐分享,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尤為重要。

2. 利潤至上,氣候讓步?金融巨頭掀起「淨零撤退潮」

美國政治的風向改變,最直接影響的就是投資市場。為了避免政治反彈,全球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表示,將離開致力於氣候行動的凈零資產管理公司(Net Zero Asset Managers, NZAM);近幾周,美國六大銀行更相繼退出凈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而這些跡象早在 2022 年底美國ESG基金的淨流入量轉為負值,便已可以看出端倪。

儘管美國永續態勢正在轉向,但在歐洲氣氛卻有所不同,歐洲仍是永續投資發展的堅定支持者(占全球 ESG 基金的 84%,美國僅占 11%)。雖然道富環球投資管理公司(State Street Global Advisors)、摩根大通資產管理公司(JPMorgan Asset Management)和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等在內的美國資產管理公司已退出氣候行動 100+(Climate Action 100+),但東方匯理(Amundi)、瑞銀資產管理(UBS Asset Management)和法國巴黎銀行資產管理(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等歐洲投資巨頭仍尚未退出。

然而,雖然英國和歐盟的政治情緒仍然支援永續投資,但社會大眾的信任度卻對漂綠抱持高度的擔憂。因此,各項新法規正在嚴厲打擊漂綠行為,要求基金向投資人清楚解釋產品或其投資目標,例如:英國金融行為監理局將在 2025 年 4 月前實施新的永續性揭露要求,促使資產管理或相關基金單位被迫向投資者更清楚地解釋他們試圖實現的目標。

我們觀察到「永續」或「ESG」可能不再是 2025 年的主要賣點,主因是歐、美洲投資者正逐漸在行銷素材中減少使用永續或 ESG 一詞,因其已經被市場行銷化(marketing words),不僅使投資者感到困惑,全球監管單位也在加強對漂綠行為的打擊。這意味著,作為永續投資代名詞的ESG 可能會被重新審視,但其優化形式的趨勢將繼續存在。

3. 茶壺風暴悄然展開:歐盟永續立法進入盤整期

近年來,各國積極推展永續政策,其中歐盟根據「綠色協議」(Green Deal)推出了一系列法規以促進永續商業發展。2024年1月5日《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正式生效;同年 5 月份,歐盟批《企業永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Due Diligence Directive, CS3D)的推動;而《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亦將於 2026 年正式施行。

儘管看似一切皆按計劃推進,但各界仍對此抱持疑慮。自義大利前總理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提出這些法規可能對歐盟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後,市場上呼籲放鬆管制的聲音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德國總理奧拉夫·蕭茲(Olaf Scholz)更建議將碳排放審查延後兩年,且重新考慮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合宜性,皆引發更多市場聲浪認為,這些法規要求可能會被推遲或取消。

(2010 年至 2024 年間德國的實際 GDP 增長,並與 2010 年代的趨勢增長進行比較,反映出德國經濟增長的停滯/圖片來源:Draghi’s plan to rescue the European economy: Will EU leaders do whatever it takes?)

(2010 年至 2024 年間德國的實際 GDP 增長,並與 2010 年代的趨勢增長進行比較,反映出德國經濟增長的停滯/圖片來源:Draghi’s plan to rescue the European economy: Will EU leaders do whatever it takes?)

目前,歐盟立法者正面臨來自各方的壓力,要求放鬆、推遲或撤銷許多綠色協議政策。為達成在永續財務報告、永續盡職調查和分類領域的簡化,同時確保監管措施與公司規模的責任限制相符合,並使數據與投資者的需求相吻合,歐盟立法相關委員會預計在2025年第一季度公布新的「綜合性法規概要(Omnibus plans)」。該綜合指南將簡化《企業可持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企業可持續性盡職調查指令》(CS3D)以及《歐盟分類法》(EU Taxonomy)的相關規定。

我們觀察到,雖然歐盟法規的最終定案結果難以準確預測,但預計未來發展將集中在以下4個方面:

  1. 以最適當的時間設計法案的試行與正式推動;
  2. 相關框架與報告間的數據一致性;
  3. 專注於最具危害性的營運或產業活動;
  4. 定義新的小型、中型公司規模與類別,即為中小型企業和大型公司之間的投、融資管道量身定制監管機制。

因此,我們可以理解為未來歐盟將會重點將放在最具危害性的活動上,並確保財務指標不會阻礙資本市場對轉型中小企業的投資,且其責任義務則與依據相異公司的規模成比例調整,故可預見更多中小型企業的實施計劃可能會遭遇延遲或中斷,等法規在明確後才採取行動。

4. 科技的雙刃劍:AI 浪潮推高排放增幅,企業組織減碳承諾岌岌可危

如果企業組織自詡為環保領導者,卻缺乏實際行動支撐,往往會被質疑為「漂綠」行為。科技巨頭如亞馬遜、蘋果、Meta、Microsoft 和 Google 是最大的再生能源買家之一。然而,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迅猛發展,全球電力供給與配置促使這些科技龍頭面臨巨大壓力,更導致這些企業組織的減排成諾受挫:相較 2020 年 Google 整體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上升了 50%Microsoft 的排放量亦增加了 30%

這一趨勢與許多企業組織紛紛調整永續發展目標的現象不謀而合。例如,英國石油(BP)殼牌(Shell)大幅放緩了風能、太陽能的投資計劃,並退出歐洲與中國的電力市場,使其減排進程也有所放緩;可口可樂(Coca Cola)雀巢(Nestle)等多家公司也暫緩了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相關計劃。這些變化顯示,企業組織在環保承諾與經濟現實之間,正面臨艱難的平衡挑戰。

我們觀察到,AI 在解決人類重大問題與減少碳排方面確實具有潛力,例如提升建築與交通運輸的能源效率、減少食物浪費等。遺憾的是,能源消耗與碳排增長速度遠超過其帶來的環境效益。同時,過去時常被詬病的「漂綠」現象,如今正演變成法律議題:歐盟近期已推動一項指令以追究企業組織於行銷中涉及漂綠的行為。儘管目前針對特定產業的法律訴訟仍相對有限,但這股趨勢已對資本市場於永續發展的觀點與情緒產生實質影響。企業組織對永續承諾的「跳票」不僅短視,亦極不明智,隨著社會與環境挑戰日益嚴峻,監管與審查只會愈發嚴格。

5. 永續反彈持續延燒!「永續悖論」促領袖需更有智慧的推動轉型

過去 2 年來,許多企業組織逐漸減少對永續發展的承諾。這一趨勢的背後,主要受到政治反對力量、ESG 基金表現欠佳,以及永續投資價值難以證明等因素影響。例如,部分企業組織擔心在社交媒體上的反對聲浪和壓力,選擇撤銷或縮減原先的對多元化文化的推展、甚至將氣候目標當作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的承諾。隨著 2024 年全球大選年後的變化,許多企業組織開始調整其永續目標,所謂的永續悖論(Sustainability Paradox)促使領導者面臨永續轉型的挑戰,而「默綠」(GreenHushing)的經營現象也逐漸浮現。

在 2024 年 6 月,加拿大六大油砂生產商聯盟 Pathways Alliance 移除了官網上的脫碳目標內容;同月,美國一家年營收 140 億美元的主要零售雜貨商 Tractor Supply Co.宣布取消所有負責多元、平等和包容(DEI)的職位,並放棄其碳排放目標;Nike 解雇了數十名永續發展主管,作為整體支出削減計畫的一部分;HSBC 在 2024 年 10 月的公司重組執行委員會中未包含當時的永續長席琳·赫維耶(Celine Herweijer),而後不久即宣布預計年底離開 HSBC;Meta 和 Google 分別在2024年底以及 2025 年 1 月宣布止了 DEI 計畫。這些現象反映了一個令人擔憂的趨勢,即一些大型企業正在縮減或取消其永續發展計畫。這或許是受到經濟壓力、成本削減需求或其他優先事項的改變。

我們觀察到,儘管有大量證據表明,人員的思想和背景的多樣性能為公司創造價值,但從這些大型企業的調整來看,這些行動似乎並非出於深思熟慮的策略考量,它們更多的是基於政治正確和避免品牌及銷售威脅的評估,而忽略了潛在風險的增加。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變化也可能對全球永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產生負面影響。這同時提醒我們,公正轉型的漸進式推動是一個需要被重視的關鍵課題。推動永續發展不僅需要持續性的承諾和努力,更需要在經濟挑戰中找到平衡。

「永續轉型不會消亡,但它需要隨時代而改變。」

當今企業組織對永續發展的承諾逐漸減弱,但與此同時,脫碳、解決塑膠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節約用水資源和解決不平等問題的迫切需求卻日益增加。若碳排放尚未受到適當課稅、自然資源也未按真實價值進行定價,則企業組織仍會優先追求短期獲利,這將使我們面臨更加嚴峻的環境和社會挑戰,並使營運成本進一步攀升。

當前,我們面臨多重仍待解決的挑戰。全球企業組織皆面臨法規和利害關係者的壓力,高階營運主管(CEO)在此問題上發揮關鍵領導作用,使企業組織在社會中扮演正確角色已然成為重要的管理挑戰之一。在此背景下,建議企業領導者應留意 3 個核心原則:

  1. 不要讓雜音阻礙業務發展;
  2. 推動永續發展是一個雙贏的商業策略,不僅有助於社會永續發展,也因為消費者或客戶對永續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日益強烈;
  3. 法規與政策的合理推動與盤整,能有效防止市場或資源過度消耗,並促進永續發展。

單一企業組織無法輕易改變市場規則和獎勵機制,但自發性的永續發展行動仍可引動更多正面的影響成效。未來,我們必須為可能遭遇的挑戰做好準備,適應變化並繼續引領前行。作為一位資深顧問,我見證了無數企業組織的高峰與低谷,然而總體永續發展趨勢仍是積極的,並將持續如此!

※本文轉載自《CSRone》,原文連結在此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RECCESSARY》的立場)

《RECCESSARY》長期徵稿,針對新能源、減碳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reccessary@gmail.com,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

深度解析台灣NDC 3.0計畫:確立非核減煤路徑,想達成淨零轉型還缺3塊拼圖
Back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