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藍碳新創Captura透過漂浮工廠吸收海中的二氧化碳。(圖片來源:Captura)
碳捕捉技術發展緩慢,成本過高是主要原因之ㄧ。但美國有間新創公司Captura正致力於開發一種海洋吸碳技術,宣稱可將成本減半。該公司已吸引日本航空、沙烏地阿美石油等指標性企業投資,計劃最快於2026年全面推向市場。
藍碳潛力大,「直接海洋捕捉」技術崛起
Captura的技術是在海上架設漂浮工廠,先利用電透析(electrodialysis)將部分海水轉化為酸,再加入海水使其碳酸化,接著讓碳酸水通過過濾膜,進而分離出二氧化碳。
與目前主流的空氣碳捕捉技術相比,Captura的新技術屬於「直接海洋捕捉」(Direct Ocean Capture, DOC)。這項技術正受到廣泛關注,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新加坡政府,都有相關計畫正在進行中,尤其海洋是全球最大碳匯,能吸收空氣中部分的二氧化碳。
Captura在2022年推出第一個小型試點計畫後,接著在洛杉磯港達成關鍵目標,並於去年第4季對外宣布已具備商業化運作能力。截至今年4月,Captura的A輪融資規模已經來到4,530萬美元(約新台幣14億元),包括日本航空(Japan Airlines)、沙烏地阿美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挪威國家石油公司(Equinor)都是主要投資者。
Captura的海洋碳捕捉技術,受到日航、沙烏地阿美等企業青睞注資。(圖片來源:Captura)
Captura目標年吸1萬噸碳,成本降至每噸100美元
Captura計劃明年在夏威夷啟動新的大型試點專案,預估每年可捕捉1,000噸二氧化碳,並將其出售給飲料製造商和水產養殖業者,為海洋藍碳市場的發展鋪路。但要達到商業化規模,二氧化碳捕捉量需提升至每年1萬噸。
Captura執行長歐漢姆(Steve Oldham)在今年日本智慧能源週表示,海洋碳捕捉的成本相對較低。目前預估 Captura的碳捕捉成本為每噸數百美元,目標是降至每噸100美元(約新台幣 3,200 元),才能確保獲利。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的分析,全球若要達成淨零目標,至2050年需從大氣中移除9.8億噸二氧化碳。然而,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低於海洋,使「直接空氣捕捉」(Direct Air Capture, DAC)技術需要更多基礎設施,也墊高了成本支出。
資料來源:Nikkei Asia、Forbes、Captu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