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於2023年10月試行,2026年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將針對碳含量繳費。(製圖:RECCESSARY)
對進口產品課徵關稅,是各國用來以保護國內產業的貿易手段之一,隨著全球減碳壓力俱增,各國著手研擬「碳關稅」制度。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率先開啟第一槍,預計2026年出口到歐盟的特定產品,須跟歐盟廠商承擔相同的減碳成本,緊接美國也拋出《清潔競爭法案》。
台灣身為出口導向型國家,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6成,對外貿易依存高度的台灣,必須積極應對國際碳關稅的議題,《RECCESSARY》整理碳關稅相關政策,帶領企業了解其風險與因應對策。
什麼是碳關稅?
碳關稅或稱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是一種環保政策工具,以防止國家或地區在碳排放政策上的不平等競爭,同時鼓勵全球範圍內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具體來說,碳關稅是針對沒有或低碳排管制國家進口的產品徵收額外關稅,防止生產過程中碳排較高的產品占有市場優勢。
國際碳關稅的最新政策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
歐盟是全球第一個推動碳關稅的主要經濟體,自2023年起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初期針對進口水泥、鋼鐵、鋁、化肥與電力等高碳密集型產品課徵碳稅,這也是全球貿易法首次納入氣候規則。
由於歐盟的氣候政策相較其他國家嚴格,歐盟希望透過CBAM來避免碳洩漏(carbon leakage)風險,鼓勵非歐盟地區生產的產品也需要積極減碳,這也帶動各國訂定相關法規與機制來因應。
1.轉型階段(transitional phase):2023至2025年
管制商品: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與氫氣等碳密集、高洩漏風險商品
實施細節:2023年10月1日起試行,進口商僅需報告進口商品的溫室氣體排放(直接與間接排放),無需購買或繳交證書。
2.正式實施:2026年
管制商品:CBAM所規範的商品
實施細節:進口商需事先註冊並購買CBAM憑證(CBAM certificates),作為申報進口商品的碳排費用,該憑證價格將根據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配額的每週平均拍賣價格計算,以歐元/噸二氧化碳排放量顯示。
注意事項:若進口商能夠證明進口商品已經在生產過程中支付碳價格,可以扣除相應的金額。
歐盟自2023年起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初期針對進口水泥、鋼鐵、鋁、化肥與電力等高碳密集型產品課徵碳稅。(圖片來源:iStock)
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
美國為了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2022年6月美國參議院提出《清潔競爭法案》(CCA),針對高碳排產品課徵碳稅,目前已通過二讀,相關實施細節還未明朗。
由於美國缺乏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以相對碳排放強度作為課徵基準,當進口商及美國國內製造業碳排放強度超過基準線,需要就超過的部分支付碳稅。受管制的產業包含化石燃料、石化、水泥」、鋼鐵等25項碳密集型產業。
碳關稅政策會對企業造成什麼風險?
碳關稅主要是對進口商品徵收額外的稅費,以反映碳排成本,該政策將對企業造成以下3個風險:
影響1:成本增加
碳關稅將導致進口產品成本上升,尤其來自高碳排國家的產品,對於進口依賴度高的企業將產生財務壓力,降低市場上的價格競爭力。
影響2:供應鏈重組風險
為了避免碳關稅,企業須重新評估與調整供應鏈,選擇碳足跡較低的供應商或國家生產製造,這樣的調整可能增加短期內的運營和交易成本,並帶來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影響3:合規與聲譽風險
若企業未能有效遵守碳關稅政策的要求,可能會面臨罰款、制裁或貿易限制;另一方面,企業若在碳排放問題上表現不佳,可能造成企業聲譽受損,進而影響與客戶和投資者的關係。
台灣企業可應對政策的方式?
無論是歐盟CBAM 或美國清潔競爭法案等碳關稅政策,顯示國際氣候相關法規已逐漸落地,減碳對企業來說已跨越環保課題,成為攸關產業競爭力與生存力的關鍵。
減碳對企業來說已成為攸關產業競爭力與生存力的關鍵。(圖片來源:iStock)
對於台灣企業來說,除了密切關注國際法規動態外,須盡快研擬自身的減碳策略:
1.完善溫室氣體盤查數據
掌握產品或服務碳足跡,並進行供應鏈碳盤查,有助未來外銷規劃減少碳關稅風險。
2.低碳產品創新與開發
重新設計低碳產品,建立永續採購策略,提升產品出口競爭力。
面對全球碳排放管理的大趨勢,各國陸續研擬自己的碳關稅制度,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需要做好準備,因應全球貿易遊戲規則的改變。歡迎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綠電與碳市場資料,協助企業提升綠色競爭力。
資料來源:European Commission、資誠、Clean Competition Act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