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最新「全球碳移除報告」六大重點一次看!如何增加移除量?台灣開發挑戰為何?

瑞士新創公司Climeworks於5月在冰島啟用了全球最大的直接空氣捕捉(DAC)工廠。(圖片來源:Climeworks

全球要守住《巴黎協定》目標,碳移除措施不可或缺。英國牛津大學團隊6月5日發布第二版「全球碳移除報告」(State of Carbon Dioxide Removal),當中指出人類到2050年的二氧化碳移除量必須增至四倍,才有可能實現氣候目標,報告也呼籲各國政府增加碳移除政策,並開發更好的監測與驗證系統。

最新報告還有哪些亮點?台灣要啟動碳移除專案又有哪些挑戰?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譯報告六大重點,同時找來學者專家,解析台灣在碳移除技術的進程與規範。

第二版「全球碳移除報告」六大重點有哪些?

重點一:要守住升溫1.5˚C,不但要迅速減排,也要擴大碳移除

《巴黎協定》希望將全球升溫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2°C 內,並努力將升幅限制在1.5°C以下,然而2023年全球碳排放量卻持續增長。新版報告預估,若以目前全球每年移除約22億噸二氧化碳來算,要達成升溫控制在2°C 內,2050年每年要移除44億噸,等於是現在的四倍,但「更永續」的情境每年需移除70億至90億噸。

重點二:現在已有移除二氧化碳措施,但程度不足

移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 removal, CDR)是指從大氣中直接吸收二氧化碳,並長期儲存碳於陸地、海洋、地質構造或產品中,例如復育森林、生物炭、BECCS(生質能與碳捕集、封存技術)及DACCS(直接空氣捕捉和封存)等技術。

但碳捕捉與封存(CCS)不一定屬於碳移除,需視其來源而定。不同移除措施需不同設備,有不同潛力和儲存持久性,各自面臨不同風險。傳統造林是主要的碳移除方法,每年貢獻20億噸,新型措施僅貢獻130萬噸,不到0.1%。但新型碳移除措施成長較快,報告評估了15種移除方法(見圖二)。

圖一、不同型態移除措施的移除量佔比

圖二、15種二氧化碳移除方法的評估

重點三:要擴大碳移除規模,需要加速創新與實踐

報告將創新定義為技術推力、需求拉力、政策制定和公眾看法等活動,認為創新是擴大碳移除規模及提高永續性的關鍵。儘管近期創新趨勢減緩,但整體創新活動仍在增加。

針對自願性碳權市場,報告觀察到對新型碳移除措施的需求有所增加。2023年,傳統移除措施如造林的售價和方案數量下降,而新型措施的購買協議增加了七倍。

重點四:需通過政策創造碳移除需求,以推動技術發展和規模擴大

報告分析,碳移除的技術端正積極推動研究計畫、示範項目和國際合作,但創造碳移除需求的政策仍舊疲軟。各國的國家自主貢獻和長期計畫中,也少有提及碳移除需求。另外,碳移除交易的必要程序「監測、報告與驗證」(MRV)機制也尚未發展完成

重點五:必須提升公眾對移除二氧化碳的意識

碳移除在英文媒體的覆蓋率迅速增長,於2021年達到頂峰,2022年則開始下降。報告指出,影響大眾對碳移除態度的關鍵在於該技術是否會不當影響自然和生態系統,以及公眾的基本價值與信念。因此,積極與各類民眾接觸既是企業的機會,也是挑戰,碳移除的決策者或執行者應負責任地與公眾溝通。

重點六: MRV協議的種類、數量增加,對擴大碳移除至關重要

穩定的MRV機制是增加碳移除可信度的關鍵,對自願性碳權市場、政府碳交易市場、法規和國家報告至關重要。目前MRV系統由多重協議組成,難以比較與監督。例如,歐盟與美國的MRV工具就可能不同,有些來自IPCC框架,有些由自願性碳權市場開發。

瑞典能源公司Stockholm Exergi於4月獲准在斯德哥爾摩建造首批大型BECCS設施。(圖片來源:Stockholm Exergi)

發展新型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台灣做得到嗎?有哪些限制?

新型態的二氧化碳移除方法包括了生物炭、增強岩石風化、DACCS、BECCS、碳捕集與封存等。報告指出,目前政策上對該類技術投資不足,雖然一些企業雄心勃勃,想推廣這些技術以守住1.5˚C目標,但可信度還不夠。

在生物炭技術方面,專家認為台灣面臨的挑戰包括農地面積破碎化、氣候與土壤種類多變以及立法規範不明確。宜蘭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教授蔡呈奇解釋,生物炭可以用於土壤與非土壤中封存碳,增加碳儲存總量。但若只著眼於增加碳儲存,可能會忽略土壤的承受能力,導致良田退化,嚴重影響作物品質與產量,甚至威脅食品安全。

短期作物於整地前施用生物炭。(圖片來源:農業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台灣的新型態的二氧化碳移除,目前僅有小規模試驗,距離大規模專案還很遙遠。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顏宏元認為,主因是國內對於新型態移除技術的法規尚未制定完成,讓業者無所適從。

此外,政府投入的開發資源也不足。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副教授王珮玲提到,新型態碳移除技術要規模化,仰賴整合多個專業領域合作,更需要由政府擔任領頭羊的角色,積極投資大量資源,以刺激並加速台灣自有技術的能力與能量發展。相較於歐美日本等國,台灣公部門所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少。

王珮玲提到,在各項新型態二氧化碳移除技術中,BECCS是相對成熟的技術,容易引進國際技術與經驗,台灣亦有潛在合適的碳封存場域。但她提醒,在台灣地質碳封存仍有疑慮,社區居民對於執行二氧化碳灌注可能產生的環境變化仍感到不安,需要更加明確的科學證據與環境監測來佐證,並持續提供科學資訊,讓民眾得以取得資訊並參與討論。

陽明交大生物科技學院助理教授林柏亨表示,以BECCS來說,最大的挑戰依舊是規模、成本與效率考量。負碳技術的推廣與大規模應用,除了技術本身的成熟度外,再生能源與綠氫的價格,再到碳稅的開徵,都與生物負碳技術能不能大規模應用有很大的關聯性。

資料來源:法新社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每週掌握綠電與碳權市場脈動。

相關主題
經濟部籌設「泛官股售電平台」挨轟與民爭利,官方急滅火:解決離岸風電交易痛點
歐洲議會大選揭曉!右派崛起、綠黨式微,最大黨可能推翻油車禁令嗎?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