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航運淨零靠碳稅或碳權?IMO成員國分歧難解,專家點出碳市場波動隱憂

EN

國際海事組織(IMO)正在討論是否採用碳稅促使產業減碳。(圖片來源:Pexels)

國際海事組織(IMO)旗下的海洋環境保護委員會(MPEC)7日展開為期5天的會議,聚焦航運業的技術規範、能源效率與污染防治等議題,其中如何減少船舶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是否徵收「碳稅」成討論焦點。目前成員國態度分歧,尤其歐盟可能妥協,接受以碳權交易取代碳稅,使得外界關注此舉是否將削弱碳稅推動,甚至衝擊氣候融資進展。

碳稅能推動航運淨零?歐盟態度游移、中國堅拒

航運業約占全球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碳腳步卻相對緩慢。而按排放量課稅,被視為可縮小化石燃料與清潔能源成本差距的手段,也能為低碳技術研發提供穩定經費,有助於IMO推進2050年航運業淨零的目標。

由太平洋與加勒比海島國倡議的碳稅方案,已獲得英國、紐西蘭、肯亞等60多國支持;但中國、巴西、沙烏地阿拉伯等十多個出口導向或產油國則持反對意見。後者主張,徵收碳稅將推升商品價格,特別是棕櫚油、穀物、玉米等生質燃料原料,對發展中國家不公平。中國更揚言,若強行推動碳稅,不排除退出IMO。

英國《衛報》發現,原本支持徵收碳稅的歐盟立場近期出現轉變。歐盟現在傾向支持新加坡提出的碳權交易機制,讓企業可透過市場購買碳權來抵銷排放,而非直接繳納碳稅。前提是碳權交易所籌得的減排資金,必須能與碳稅產生的規模相當。

航運業約占全球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碳腳步卻相對緩慢。(圖片來源:馬士基)

航運業約占全球3%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減碳腳步卻相對緩慢。(圖片來源:馬士基)

專家警告碳權交易波動大,難吸引新興技術長期投資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能源研究所副教授史密斯(Tristan Smith)指出,碳權交易市場波動劇烈、具有不確定性,難以為航運業帶來穩定的長期投資。他擔憂,企業可能會選擇短期解方,傾向投入生質燃料等現成方案,而忽略如綠氨這類更具潛力、但需要較長時間發展的新興減碳技術。

IMO秘書長杜明奎(Arsenio Dominguez)則呼籲各國代表把握此次會議,在討論中尋求共識,而非透過投票多數決強行定案。他強調,若能順利推動碳稅於2027年上路,屆時航運業將成為全球首個實施跨國碳定價的產業,具有重大示範意義。

資料來源:France 24The InterpreterThe Guardian

相關主題
川普關稅戰壓垮歐盟車廠?歐洲議會醞釀推翻油車禁售令,最快4月啟動討論
Back

了解更多再生能源憑證

TOP
索取下載

請填寫資料後立即開始下載

姓名
公司
職稱
公司信箱
本網站使用cookie為您提供更好的瀏覽體驗,了解有關我們如何使用cookie的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