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能風場4日宣布整案建置完工,期望年底前整場併網發電。(攝影:莊閔茜)
中鋼與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合作開發的中能風場,已於日前全數安裝31座離岸風機,未來將陸續調適與查驗,讓這座台灣國產化比例最高風場,能如期在今(2024)年底併網發電。
中能風場今(4日)舉行完工典禮,董事長王錫欽回憶道「千金難買少年貧」,中能風場近3年建設從無到有,經歷技術缺乏與疫情衝擊,如今成功培養出台灣札實技術能力跟創新精神,助力未來離岸風電發展。
國產化比例最高!中能風場進度超前完工
中能風場位於彰化外海,通過經濟部遴選獲配300MW(千瓩) 容量,安裝31座Vestas V174-9.5MW離岸風機,風機運輸與安裝則由台船環海風電工程及Fred. Olsen Windcarrier承包,供應鏈包括風機系統商Vestas及其下包商上緯、天力、永冠、華城電機、華新麗華等。
中能國產化比例達7成最高,王錫欽指出,在欠缺離岸風電經驗技術下,除了須逐一克服各種技術跟產能瓶頸,還有地震、颱風跟海床地質鬆軟等自然環境挑戰,都一一克服往前進,最終完成31座離岸風機、水下基樁在地製造與海上安裝、鋪設長達175公里海底電纜鋪設。
王錫欽指出,在接近3年的建置期間,面臨台灣技術不足與始料未及的疫情挑戰,但在這段從無到有的艱辛路程中,台灣已成功培育出扎實的技術能力與創新精神。
中能風場除了創下國產化比例最高,本土銀行參與也達9成。(圖片來源:中能風場)
本土銀行參貸9成,首次公股銀行全數參與融資
中能風場除了創下國產化比例最高,本土銀行參與也達9成。王錫欽指出,多達20家融資銀行情義相挺,使中能在2021年底順利完成450億專案融資,正式向承攬商發布開工許可,這是首次八大公股行庫全數參與融資,高達94%本土融資比例。
中能風場有望在今年底前取得電業執照正式商轉,預估每年可發電逾11億度,年減碳潛力達55萬噸,每年能為近30萬台灣家庭提供綠電。
王錫欽認為,離岸風電是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根基,隨著氣候變遷日益加劇,未來在離岸風電領域,無論是零組件建設、海事工程、維運服務還是綠色金融,都將出現可觀商機。過去3年的經驗,讓台灣淬鍊出扎實的技術能力,也奠定了未來離岸風電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