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今舉辦「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永續淨零」,台達氫能源應用新事業發展部總經理蔡文蔭(左二)也出席分享台達氫能技術最新發展。(攝影:莊閔茜)
要實現2050年淨零排放,台灣需要多元綠能與穩定電網,其中氫能因具備大規模儲存與運輸能力,且燃燒不產生碳排放,被視為清潔能源的重要載體。
電源大廠台達電積極投入氫能技術研發,首座氫能實驗平台預計12月啟用。台達氫能源應用新事業發展部總經理蔡文蔭今(3日)在能源願景高峰論壇表示,看好風光發電會是發展綠色氫能的基礎,並指出氫能是難減排產業的終極減碳方案,可有效助力工業、長途運輸及發電業達成減碳目標。
蔡文蔭:氫能有助解決儲能挑戰,穩定台灣電網
2023年台灣總發電量達2,823億度,其中再生能源貢獻268.7億度,發電占比9.5%。為達成淨零目標,未來台灣將朝再生能源占比60~70%、氫能占比9~12%、加裝碳捕捉燃氣機組20~27%方向發展。蔡文蔭認為,氫能是解決難減排產業的關鍵技術,也是最有效的長時間儲能方案,對於輔助電網穩定至關重要。
由於太陽能、離岸風電等再生能源屬間歇性發電,台灣設定2030年綠電占比達30%,預計將大幅衝擊電網韌性。蔡文蔭表示,「若不想要棄電、暫時關閉電廠,就需要藉由儲能加以輔助,氫能便是能長時間儲存電力的好方法。」
現在常見的鋰離子電池儲能技術,難以應用在超過8小時的長時間儲能,且台灣地理條件無法再建更多抽蓄水力電廠。蔡文蔭舉例,北歐和澳洲等地已利用離岸風電生產綠氫與氨氣,並透過「Power to X」(電能多元轉換)技術,將再生能源轉化為電解水製氫或氫延伸物,應用於燃料電池儲能或工業用途。
特別是台灣擁有豐富的風力發電資源,可善加利用綠電轉換成氫能,台電副總經理兼執行長陳銘樹也強調,離岸風電不僅有助於減少能源線路壅塞,還能將多餘的電力用於製氫,或直接併入電網。
台灣設定的2030年、2050年能源目標。(攝影:莊閔茜)
台達積極研發氫能技術,12月啟用首座氫能實驗平台
氫能的應用範圍涵蓋海陸空,對工業減碳也具有關鍵作用。透過電解水製氫,並用於製造綠氫、綠氨等化學品,氫能不僅可支持煉鋼、高溫燃燒與混氫技術,也能助交通淨零轉型一臂之力。蔡文蔭認為,儘管電動車適合使用電池,但遠洋船舶、航空器、長途貨運與鐵路等運輸工具無法攜帶超大型電池,未來勢必要依賴氫燃料電池與氫能載具。
海運目前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台灣貨櫃輪的運力占全球10分之1。根據國際海事組織的減排目標,預計到2030年減排20%、2040年減排70%,並力爭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未來「氨」將成為海運的低碳燃料,預計到2050年氨的使用比例將超過3分之1。
因應這股趨勢,台達正也積極研發「固態氧化物燃料電池(SOFC)」與「水電解製氫」技術,前者可應用於電網強韌與資料中心供電,後者則可用於煉鋼、製氨與合成燃料。今年初台達已與英國Ceres Power簽訂技轉合約,計劃12月啟用首座氫能實驗平台,2026年底開發完整的固態氧化物市場,致力打造可負擔的氫能解決方案。
蔡文蔭指出,若台灣能打造氫能供應鏈,就可以幫船隻添加甲醇、氨氣等綠色燃料,並從中發掘新商機。他也提到,台灣應思考發展氫能長時間儲能技術,並鼓勵企業投資澳洲、印度等再生能源豐富的國家,將技術帶回台灣。
台達與英國Ceres Power簽訂技轉合約,盼打造台灣在地供應鏈。(攝影:莊閔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