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力發電可以說是歷史相當悠久的再生能源技術,如今風電更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推手。(製圖:RECCESSARY)
藉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自然風能吹拂,帶動發電機運轉,風力發電可以說是歷史相當悠久的再生能源技術,如今風電更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重要推手,《RECCESSARY》整理台灣風力發電發展歷程,解析風電的優缺點與機會。
盤點台灣的能源結構,2023年台灣發電組成為「燃氣39%、燃煤42%、再生能源9.5%與核能6.3%」,為逐步實現2050年淨零目標,在台灣的能源轉型路徑中,少不了技術成熟的風力發電。預計2030年台灣離岸風電裝置量達13.1GW(百萬瓩)、2050年達40~55GW,成為台灣再生能源重要主軸。
風力發電是什麼?
風力發電(Wind power)主要利用風能帶動風機運轉,將自然風能轉換成機械能,帶動發電機運轉發電。
風力發電依照設置地點分為陸域風電與離岸風電,並有固定式風機、浮動式風機兩種不同技術。隨著技術演進、裝置量提高,全球累積風電總裝置容量,已經在2023 年首次突破1TW(太瓦)大關,年增13%,目前累積總裝置容量為1021GW。
風力發電原理為何?
通常一座風場是由多支風機組成,最終併連到輸電系統中。當風吹動渦輪機時,藉由轉子(rotor)將風能轉化爲機械能。
若以技術分類,依照風機轉子與風向的對應關係,風機可分為水平軸風機和垂直軸風機。目前最為常見的風電技術為外型類似電風扇的水平軸風機,風機轉速快,發電效能高,但噪音也大。垂直軸風機便於維護和修理、不須正對風向等特色,在亂流和陣風的環境下,垂直軸風機表現較好,適合用在障礙物多的高樓及市區建築。
垂直軸風機外型多樣,不同廠商有不一樣的設計。(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風力發電優缺點為何?
由於風能量豐富、分布廣泛、碳排較化石燃料低,為許多國家積極推動的再生能源技術之一。隨著技術的進步、裝置量提高降低生產成本,已經是再生能源中相當具有經濟競爭力及發展潛力的技術,在許多情況下,風力發電成本足以與傳統發電競爭。
只是風力發電是種靠天氣吃飯的間歇性再生能源,不像傳統化石燃料可以根據需求增減發電。雖然風力每年的總發電量變化不大,但會在一天、數天內有很大的變化,不同季節的發電效果也不同,因此風力發電需要搭配其他的電力來源或儲能設備使用,才能夠提供穩定電源。
除此之外,陸域風電會影響風景,可能會造成棲息地破壞、噪音污染、農村工業化等問題;若轉移設置在海上,容易衝擊漁民生計、干擾生態棲息地,且需要更高的建置與維運成本。
台電109MW離岸一期21部風機,已於2021年全數併聯。(圖片來源:台電)
目前台灣風力發電現況?
台灣再生能源兩大主力分別是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台灣自2000年投入開發風力發電,首座風力發電廠為台朔重工的麥寮風力發電廠,只是台灣地狹人稠、避免與人爭地,也逐漸往海洋前進、開發離岸風場。
在2012年公布風力發電離岸系統示範獎勵辦法,並在2018年擴大規模開發,並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之3階段策略推動,逐步建立離岸風電產業。
根據行政院2017年8月16日核定「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規劃於2020年達成離岸風電累計裝置量520 MW(千瓩),2025年達成累計裝置量5.5GW(即5500MW)目標。
同時,台灣推動離岸風電,也期許能帶動供應鏈發展,「從無到有」建立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規定第二階段潛力場址的「遴選風場」必須落實程度不一的國產化政策,包括海事工程、水下基礎、塔架、風機等本土產業鏈及基礎設施,在第三階段區塊開發中,國產化也是重要評比項目。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開發來到第三階段,裝置容量已達2.93GW。(圖片來源:離岸風電單一服務窗口)
目前台灣離岸風電已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階段,有別於示範、潛力市場,區塊開發風場收益來源已經不是台電保證收購20年,改以簽署企業購電協議(CPPA),賣電給企業為主要收入。當離岸風場朝向綠電交易市場邁進、沒有政府補貼,考驗開發商、供應鏈的應對能力,加上因國產化要求、全球通膨、升息,以及缺船等因素,使得風場建置成本高漲,為目前風電一大挑戰。
經濟部10月報告指出,目前已併網360座離岸風機,裝置容量達2.93GW,為全球排名第7位,是全球少數離岸風電突破2GW的國家,後續2.67GW風機設置量,預計可在2026年底前陸續完成。
目前2026年後區塊開發已完成第一期、第二期選商,目標2028年裝置容量累計可達7.9GW。
台灣海峽現在僅有固定式風場,但隨著離岸風電擴大規模發展、近海也將面臨飽和,未來將朝「深海區」邁進,先掌握相關成本、技術,預計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將於第4季出爐。
隨著一座座離岸風場完工,風力發電將建構在地綠能產業,想了解更多台灣離岸風電議題,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風電市場發展趨勢,邁向乾淨、永續的未來。
資料來源:經濟部、離岸風電單一服務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