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量反應是國內外行之有年的電力管理方法,不僅讓電網更有韌性,企業與商家也可以從電力公司賺取報酬。(製圖:RECCESSARY)
為確保供電無虞,除了蓋電廠還有許多電力管理措施。需量反應是國內外行之有年的方法,能夠讓電網更有韌性,企業與商家也可以從電力公司賺取報酬,創造新收入。《RECCESSARY》將帶領讀者了解需量反應的應用與適合的參與對象。
什麼是需量反應
隨著土地資源取的有限,建置電廠的難度日益提升,國內外已從電力需求面著手推動需量反應,讓用電戶改變用電習慣,透過減少尖峰用電量,達到電力供需平衡。
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DR)是電力公司藉由提供價格或電費扣減的誘因,引導電力用戶調整用電習慣,減少尖峰用電或轉移至離峰的管理措施,為各國電業普遍用來抑低尖峰用電的作法,分為2類:
-
價格型(Price-Based):藉由季節電價、二段式及三段式時間電價、尖峰時間可變動電價等,在用電尖峰提高電價費率、並在用電離峰時段打折扣,以價制量來改變用電需求。
-
誘因型(Incentive-Based):與企業、用電大戶合作,在供電緊澀時,自動發送減少用電通知,用戶與企業可以透過能源管理系統調整用電,並針對需量反應結果獲取對應報酬。
需量反應可以想像是一種「虛擬電廠」,虛擬電廠集結不同的分散式電力資源,包括電池儲能系統、發電機和企業用來參與需量反應的彈性電力等,這些資源聚合在一起成為可調度的電力,在電網有需要的時候提供支援。
需量反應的應用
當用電量高、或供電端供電過多,都會導致供需失衡,一但電力系統發生突發事件,參與需量反應措施的用戶們就是最佳「板凳球員」,等待隨時上場。
各產業可透過減少用電來參與需量反應輔助服務,常見的電力降載包括:調整製程、調整工業冰機設定、減少不必要照明、使用儲能系統等應用。
用電端的電力管理包括需量反應與節約能源,藉由策略性降低用電量來穩定電網。(圖片來源:台電)
台電指出,全年8,760個小時裡頭,尖峰用電只有200小時。透過需量反應措施「藏電於民」,讓台電不需要為了這200小時,額外投資蓋一座新電廠,同時也減少閒置資產對財務的負面影響,兼顧環保與經濟。
以2023年統計為例,需量反應措施共抑低用電9.1億度,平均每度成本新台幣2.16元,占台電全年成本不到0.2%。推動需量反應措施的成本一度不到3元,比蓋一座電廠還要划算。
用戶參與需量反應輔助服務的好處
善用需量反應能避免額外建置成本高昂的發電廠,是電力系統中的重要資源。
-
新收益來源:利用既有資產,帶來新的收益來源。
-
提升設施彈性:除了獲得收益外,參與需量反應輔助服務的企業能提前收到有關電網穩定性問題的通知,降低停電風險。
-
活化資產:用戶將是具有生產者和消費者雙重身分的「電力產銷者」,用電設備也能創造額外收益。
-
達成節電目標:參與需量反應輔助服務可視為節電措施。
台電在2015年推出競價需量反應措施,用戶端可透過「節省下來的電力」,賣回到電網中,從中獲得收益。
台電指出,需量競價措施是參考美國、英國、澳洲等先進國家電力市場作法,參與需量競價的用戶,可以就其自願減少的用電量投標報價,與火力機組發電成本競比,低價者優先得標。得標後,用戶若確實抑低用電,即可按所報價格計算電費扣減回饋。
2023年「需量反應負載管理措施」最高選用月份(8月)用戶計有3,146戶,申請抑低契約容量274萬瓩,尖載日抑低尖峰負載計111萬瓩。(圖片來源:台電)
誰適合參與需量反應輔助服務
台電自從1979年(民國68年)起推動需求面管理,提供價格或電費扣繳誘因引導用戶自願減少用電。義電智慧能源(Enel X)指出,若用戶符合下述任一條件,都有機會利用彈性電力,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需量反應輔助服務市場:
-
用電大戶,與台電的契約容量超過5,000kW 以上。
-
具有可配合降低負載100kW以上的用電設備;若可配合調整負載高於100kW以上,將有顯著效益。
-
有發電機。
-
期待增加營業外收益、節能需求企業。
-
欲採用循環經濟和永續營運模式的企業。
若能善用需量反應,能夠避免額外建置高昂的發電廠,企業也能活化設備資產,如果想了解更多電力管理措施,歡迎加入訂閱《RECCESSARY》電子報,掌握最新能源發展趨勢,共同邁向乾淨、節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