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進口400噸的永續航空燃料(SAF),預計明年第3季投入自產。(攝影:莊閔茜)
永續航空燃料(SAF)相較於傳統航空燃油,最多可減少約80%排放,成為航空業邁向淨零排放的關鍵技術。今(23日)台北松山、桃園、高雄3座機場同步啟用SAF,由中華航空、長榮航空與星宇航空首次添加SAF燃料,為台灣航空業立下淨零新里程碑。
中油進口、台塑自產,SAF供應量今年至少6千公噸
在高雄機場的啟用儀式上,交通部民航局長何淑萍表示,台塑石化今年已自產5,500公噸SAF,中油則進口400公噸。此次示範計畫由各航空公司自行選擇使用的機場與航班,是台灣實現淨零排放、對接國際民航組織(ICAO)2050年目標的第一步。
民航局指出,兩大供應商中油、台塑已分別於2024年12月及2025年2月取得CORSIA國際認證。今日啟用時華航與星宇使用中油進口的SAF,長榮則採用台塑自產的燃料。預估今年兩者合計可供應至少6,000公噸SAF,年減碳效益達1.5萬噸。
延伸閱讀》台灣航空迎SAF元年:一張圖解析國內供應鏈布局,廢食用油為何搶手?
交通部長:起步雖難,仍將持續推動永續航空
交通部長陳世凱表示,這次啟用僅是起點,未來仍須持續推動航空永續。他感謝中油、台塑在生產端的努力,以及3家航空公司率先使用,並指出SAF對航空業的減碳貢獻可達55%,是重要關鍵技術之一,但從起步到普及仍面臨不少挑戰,需要生產端努力跟上、也要使用端以市場需求驅動量能。
放眼國際,使用SAF已是主要趨勢。新加坡政府預計自2026年起,要求所有從當地起飛的班機須添加SAF。歐盟也已規定,今年起機場供應燃料中必須有2%為SAF,並將於2030年提升至6%,2050年達到70%。
何淑萍表示,目前民航局以鼓勵性質推動,考量國內線的碳排占比相對較低,先從國際線推動,希望各國籍航空公司以2030年的SAF使用量5%為目標。
今年台塑自產SAF達到5500公噸。(攝影:莊閔茜)
國內自產SAF料源不足,未來票價影響取決供需面
目前無論在國內或國際市場,SAF的供應量仍相當有限。台塑指出,SAF主要原料是廢棄食用油,但過去由於缺乏市場需求,台灣多數廢食用油多用於生質燃油。隨著SAF需求增加,未來也期望有更多的廢棄食用油來源。
中油坦言,國內廢棄油源難以支撐長期發展,目前正與環境部協商,希望能開放進口廢棄食用油,擴大原料來源。中油未來將採取短期進口、長期自產策略,預計最快明年第3季啟動國內生產,目標是逐步達到100%自產SAF,並會持續評估其他可行原料。
對於未來票價是否上漲,華航董事長高星潢表示,目前SAF油量尚未達總需求的2%,且目前僅歐洲對航班有強制添加規範,因此預計先朝國際線歐洲航班布局。雖然初期成本偏高,但隨著供應量擴大,相信成本就會往下降,至於票價,則端看供給及需求面決定。
桃園、松山及高雄機場去年使用燃油共300萬噸,若要達5%目標需要15萬噸SAF,為滿足將來的SAF需求,民航局及能源署也組成SAF使用端與供應端工作小組。何淑萍表示,未來都會在工作小組密切與生產端與使用端討論料源跟供給,再評估未來要不要走向強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