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iStock)
知名研究機構「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NEF)最新一期報告指出,全球有機會在2050年實現淨零,只是政府與企業的額外成本將增加34兆美元(約新台幣1,095兆元),尤其點名氫能、碳捕集等領域需要更大的推力。
這份250頁的《新能源展望》(New Energy Outlook)報告提出兩種分析情境,即基準的「經濟轉型情境」(economic transition scenario, ETS)及「淨零情境」(net-zero scenario, NZS)。
全球升溫限制1.5°C難達成,實現淨零成本持續上升
在經濟轉型的基準情境中,政府僅依靠具有經濟競爭力的技術,將導致全球溫度較工業革命前增加2.6°C,就算低於聯合國在2022年的預估值2.8°C,但遠超過《巴黎協定》最高升溫2°C的共識,還是免不了會受到災難性氣候的影響。
而淨零情境的假設是政府加倍努力推動減排技術,目標在2050年實現淨零,儘管全球升溫幅度來到1.75°C,高於《巴黎協定》最低升溫1.5°C的目標,還是有機會避免部分不可逆轉的氣候損害。
該報告預估,為了在2050年達到能源系統脫碳,從現在開始應投入的成本約215兆美元(約新台幣6,939兆元),而經濟轉型情境所需的投資則是181兆美元(約新台幣5,829兆元),前者較後者增加19%,其中增加最多的是電動車銷售,其次是再生能源與電網。
研究團隊認為,為了實現淨零必須做出重大改變,包括2034年起每輛新車都是必須電動車,而電網的投資將在2040年代達到顛峰,約每年1兆美元(約新台幣32兆元),屆時將與再生能源的投資金額相當。
彭博新能源財經在今(2024)年2月指出,2023年全球低碳能源轉型的投資大幅增加17%,達到1.8兆美元(約新台幣58兆元),但隨著全球持續變暖,需要更大規模的解決方案,且該成本的計算僅限於綠色基礎建設的前期資本,還沒包含營運費用,因此過程中如果消耗更多化石燃料,勢必將成本再推高。
彭博新能源財經報告分析,要在2050年達成能源系統脫碳,增加電動車銷售將是關鍵。(圖片來源:Pexels)
綠能和電動車發展樂觀,氫能及碳捕集技術仍需支持
報告分析指出,化石燃料主導能源系統的時代即將結束,不論各國是否為了2050年淨零而採必要政策,全球電力組合的再生能源份額,在本世紀末都可能超過50%,意指綠能已經成為未來趨勢,但各領域轉型的速度呈現兩極化,彭博新能源財經的經濟與模型全球主管豪斯特(David Hostert)表示,再生能源、電動車、電池技術比較樂觀,但氫能、碳捕集、儲能及核能則需要更多的支持。
彭博新能源財經的另一份氫能供應展望報告(Hydrogen Supply Outlook 2024: A Reality Check)則預估,乾淨氫能供應將在2030年暴增30倍,達到每年1,640噸,但仍可能低於各國政府預期的規模,因為部分技術尚未成熟,加上當前經濟對氫能的需求還不明顯,因此報告預估,在已公布的1,600件氫能計畫中,僅3成能夠在時間內實現,其他7成不是被取消就是延宕。
資料來源:Bloomberg、New Energy Outlook、PV Magzine、Hydrogen Supply Outlook 2024: A Reality Che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