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浮動式離岸風電開發商盼2025綠電躉購費率年度會議納入浮式風電。(圖片來源:Flickr/Kinolamp CC BY-SA 2.0)
經濟部規劃在年底公布浮動式離岸風場示範計畫草案,但因仍在內部溝通獎勵機制,時程恐再延後。對比日、韓等鄰近國家在浮式風電發展進度超前,國內浮式離岸風電開發商呼籲,2025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年度會議應納入浮式風電,才能帶動台灣浮式離岸市場發展。
日、韓進度超前台灣,開發商籲推進浮式風電政策
台灣很早就開始布局離岸風電,但在浮動式風電的進展較英、法與日本、韓國鄰近國家緩慢。目前英國已有兩座正在運轉的浮式風場,目標2030年浮式風電裝置量達5GW(百萬瓩);法國Pennavel風場也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商業浮式風場,預計2031年投入使用。
雖然歐洲在浮式風機取得領先,但亞洲國家也正加速推動。日本2018年即公告浮動式風電的躉購費率為每度電36日圓,按當時匯率換算約為新台幣10元。去年10月日本政府宣布4個示範計畫候選區域;韓國也在10月公告浮式標案,據悉風場每度費率為新台幣10元。
回頭看台灣對浮式風電的躉購費率設定,政府與業者之間的期待仍有差距,是造成示範計畫難產的原因之一。荷蘭商榕曜綠能(IX Renewables)法規政策經理許哲儒指出,躉購費率不僅是開發商評估商業可行性的關鍵,也是影響全球能源技術研發布局的重要因素。
貝富新能源資深公共事務經理廖珮君認為,當年固定式風電示範計畫的成功,得益於配套的躉購費率及補貼政策,使台灣發展為全球少數突破2GW裝置容量的國家;如今全球已有多個浮動式風場開始營運,技術可行性已經驗證,也有相應費率數字供參,當前議題是如何把握關鍵時機,讓浮動式風電在台落地。
目前浮式風場示範計畫沒有國產化要求,規劃朝「躉購費率」加上額外「補貼」方向設計獎勵機制。業者認為,躉購費率是政策上的宣示與定錨效果,躉購費率需與補貼一起考量,以便開發商設定財務模型。廖珮君認為,期許在114年度(2025年)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年度會議,針對浮式風電進行審議,並將示範計畫補貼政策內容,儘早於分組會議及審定會期間公布。
對開發商而言,浮動式風電的躉購費率不僅決定示範計畫的政策誘因是否充足,更是投入新技術並進行測試的重要決策依據,且躉購費率的討論也不該淪於喊價。許哲儒表示,躉購費率應該回歸審定會,透過諸多參數進行專業討論,而非簡化問題、討論費率數字,需審慎評估浮動風場與固定式離岸風電在成本和技術上的差異。
台灣發展浮式離岸風電將會創造新的產業鏈。(圖片來源:pixabay)
浮式風電有望創造新產業鏈,帶動複合塑膠、纖維產業
台灣要從固定式離岸風電跨入到浮動式風電,得解決在環境、技術與產業3大領域上的差異。廖珮君指出,只要是水深超過50~60公尺,就必須要使用浮動式風電,需要使用遠岸風機、不同的施工船,也需要關鍵的浮台、錨定系統跟動態海纜。
換句話說,台灣發展浮式風電將會創造新的產業鏈。許哲儒表示,相較於固定式離岸風機,主要是將海纜鋪在地底而後上岸併網,但由於浮動式風機設置在深水海域,首先需要探勘海洋地形、地貌及水文、水質、底質,包含波浪與海流,海纜也是「動態」在水中上下浮動。
由於環境不一樣,所需技術也不同。從固定式風場轉移到浮式風機,海事探勘與調查能力會更加完整、技術設備需求會比固定式更多,根據荷蘭商榕曜綠能內部針對在地製造盤點,若浮台可以模組化,可以與台灣複合塑膠產業對接,繫纜系統也能與台灣的複合纖維產業結合。
貝富新能源也已與金屬中心合作,針對繫泊及錨錠系統進行台灣本土供應鏈產能分析,廖珮君認為,躉購費率跟示範案可以讓廠商盤點台灣供應鏈量能,才有助於布局未來區塊開發3-3期商業化大規模風場。
經濟部能源署去年1月更新離岸風電浮動式風場示範計畫草案,預計開放2+1示範案場,單一案場可設置6~12座浮台,裝置容量約90~180MW(千瓩),預計2030年完工併網,但示範計畫細節遲遲未出爐。
兩家浮式風電開發商共同表示,若浮動式風電躉購費率能即時在114年度年度審議出爐,示範計畫補貼政策內容同時公布,方能爭取在2030年完工,協助達成30%再生能源占比政策目標。